粘膏树大多生长在白裤瑶人的房前屋后,坡脚地边,树干最高达二十多米,树龄最长的在300多年以上,它的形状奇特,有别于其它的树木,每棵树的驱干都是中间大两头小,其腹部要比两头大出五六倍,犹如一个个丰腴的孕妇站定村口,时刻在期盼着亲人的远归。树冠不大,枝杈不多,恰到好处地避免了头重脚轻的缺陷,使它在狂风暴雨下顺利地成长。这奇特的景观,引起无数专家学者和商家的关注。
2001年春,上海市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县里湖乡怀里屯,以每棵1.5万元的高价位买了四棵粘膏树,当准备启运到上海市移栽为风景树时,被白裤瑶村民阻截,后里湖乡政府将其没收,为了将其救活,乡政府把这四棵粘膏树就地移栽在乡政府附近的小广场旁边,指定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护理,但最终还是没有一棵成活。也在同一年,南丹县旅游局为了加强对新开发区的美化建设,从白裤瑶居住的地方移出18棵大小不一的粘膏树栽于开发区内,也同样地指定技术人员进行管护,结果不到半年也全部枯死,无一成活。
在这里有关外地人或外族人移栽都不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照理说,树木的成活要受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制约,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区移栽不成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南丹县城与里湖乡相距仅17公里,其根本就不会受制于土壤和气候的制约问题。然而,事实是粘膏树的确没有成活下来。还有乡政府没收的那四棵是就地移栽了,但也同样地干枯死去。很多事例表明,这种被当地白裤瑶人称之为粘膏树的植物确实是离不开瑶山的,因为只有瑶山的白裤瑶人才能栽活它。
离开瑶山和白裤瑶人便含恨死去的粘膏树,其生长方式让人拍案叫绝。
在贵州省荔波县的瑶山乡懂蒙村,村民给我们介绍了管理这种树的一些方法,当在这种大树下发现它的幼苗时,要连泥一起深挖,置于水缸脚数天后,于深夜子时拿到选好的地方去移栽。移栽时,主人要先到原先的大树下去行礼叩首,并许愿今生今世要管好小树,让小树健康成为有用之材,然后才去把幼苗栽好。在幼苗开始长到2米左右高的时候,树的主人就开始作出选择了,如果选择不要粘膏就可以任其自由生长,树不会干枯死亡,但也不会有一滴粘液流出。里湖乡怀里屯的村头就有这样一棵3人合抱,树龄已达二百来年的粘膏树,一直以来因没有用刀斧砍凿而没有粘液可流。选择要粘液就用小钢刀从1.5米以上的部位进行有规则地砍凿,所谓有规则就是在树干上用刀斧按等距离进行砍凿,砍凿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经过砍凿后的树干形状如蜜蜂筑巢一样的孔孔相映。这些经过砍凿的树干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后,就开始有粘液从砍凿的部位流出。对流出的粘液就用一种形同勺子的铁耳括括净后,就可以用于服饰的加工了。
这种树要年年砍凿它才保证年年有膏汁,砍凿越多树子流出的膏汁就越多。如果中途少一年不去砍凿,粘膏树就会自然干枯死亡。
一棵初次砍凿的粘膏树,第一年只产几两粘膏,随着树龄的增长和不断地砍凿,粘膏的产量也会逐年地提高。一棵五十年以上的粘膏树,每年可以生产粘膏10至20公斤以上。
粘膏呈淡黄色,拿到手上可揉搓成团不溶于水,用它蘸于画笔在土制白布上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作画,画好后,再进行染、煮、浸泡、晒干后,布匹上的黑白蓝各色分明。然后,白裤瑶女人们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布面上划好的纹路精心刺绣。做一套白裤瑶人的衣裙一般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制作时间跨越春夏秋冬。所以,有人说没有粘膏树就没有白裤瑶,这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仔细思考起来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白裤瑶这一民族的称谓主要缘于他们的服饰,那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是用粘膏印染上去才通过刺绣而成,每一个图案都蕴藏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生存史。没有了粘膏树他们的服饰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是粘膏赋予了白裤瑶这个民族深层的民族文化内含,也是粘膏让这个民族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使得这个民族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得以延缓下去。假若有一天,这个民族完全换下自己独特的服饰而统一到现代人的时尚服饰中来,那粘膏树对于他们还会那么重要和神奇吗?
在日常生活中白裤瑶人已离不开粘膏树,粘膏已成为白裤瑶人家中的必备之物。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里湖乡和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采访中,我发现无论是哪一家,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粘膏树都收藏有沾膏。也因为粘膏树的特殊价值所在,白裤瑶人自古以来都关爱有加。他们从来不使用这种树来起房造屋,也不用来制作生产用具,更无人把它作为柴火烧掉,而是让其自然地生长直到干枯腐烂。
人与树的长期和谐共处,使生长在这里的每一棵粘膏树都高大挺拔,在这里百年以上的老树随处可见,从而形成了瑶山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