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站,陈善尧(57岁)、陈善跃(52岁),家传八代,乌罗镇。早就听说过这个坛班,但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这次的访问是他们在一事主家还愿,我们去实景采录。他们是堂兄弟。做事认真,传承有谱系,特别是陈善跃,虽然带着眼镜不方便戴面具,但其动作、声音非常到位。
第二十站,谭志建,67岁,普觉镇。我们寻访到他也存在偶然,当时本是去寻访另一位传承人孟溪的田应好,由于田应好中途有事不能应约,我们就与其当地的乡亲聊天问田应好的手艺从哪里学来。他们说是在普觉镇的一碗水学的。所以我们又从孟溪赶到普觉一碗水。在哪里碰到谭志建,其师父谭仁进已经去世,他也是在传承中举步维艰,但心中还有打算和梦想,祝愿他心想事成!
第二十一站,向述银,72岁,家传五代,乌罗镇。见到向述银,被他的思想和对傩戏的认识打动。很少有人认为傩戏在嬉笑怒骂的搞笑声中在劝化人。包括很多传承人都不知道。因为很多时候传承人在演出某个角色的时候完全偏离了这出戏的本意!但向述银先生他却说出了很多“道道”。比如我们谈到《秦童》,他也认为是这种意思。很多人认为他(秦童)就是一个不入流的“丑角”!秦童虽然长得丑,但他戏里戏外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戏里他出生卑微,但没有自暴自弃,经过若干次的打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把所有的不愉快抛于脑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便是途中几次想去占女主(插戏《卖酒娘子》、《打菜姣》、《莲花闹》)的便宜,那时他单身,并无过错!等他与同样丑陋的娘子成亲以后(《大姨妈说媒》、《秦童娘子》),他便忠于家庭,在告别贤妻时那种悲切心情和对分别后的婚姻承诺,现在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对于戏外的演出人,要求更高,既要把握好“度”,不偏离方向,又要调动观众的热情!并且对一出戏5~6个小时的身体素质、应变能力等都是有很高的要求!
第二十二站,李兴福,58岁,家传四代,冷水溪镇。李兴福坛班与我们秦氏傩坛有很多渊源,我们有共同的祖师爷,与其徒儿李江海也早就认识。他们对手艺忠诚,对技艺上精益求精。待人随和,在同行有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