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最后的袍哥,如今已95岁高龄。
——袍哥——(10)
土城袍哥,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清水袍哥与一般社会组织无异,不参与暴力性质活动;浑水袍哥则带有暴力活动性质。袍哥又称啯噜,始于清乾隆末年,提倡狭义与互助共济,重视宗法观念,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袍哥为人,义气为重,最重兄弟情谊,因此,袍哥遍布五湖四海。
——糖食帮——(11)
土城历来有制糖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制糖。苕丝糖、米花糖、芝麻糖等在省内驰名,为土城一绝,制糖品种达300多种。土城糖食帮兴盛于清朝末期,由专营制糖、贩卖糖食的商铺组成。至今土城有名的制糖铺子有十余家,均有祖传妙方,风味各有所长。
糖城旧事
泸州德胜行糖果铺的大东家周楚到土城假借生意的名头,在取得各制糖商家的信任后,便在契约上动手脚,增加了“红苕糖”这一类糖食。企图利用契约关于各商家不能交货的情形的惩罚性约定,获得双倍的定金赔偿。土城“糖食王”罗八为避免违约,苦心钻研“红苕糖”制法。在儿子们吵闹间,罗八有了制作“红苕糖”的灵感,并将其制作了出来。而周楚的阴谋也被众人识破。
土城每年都会上演的传统项目--火树银花
——五金帮——(12)
土城五金帮,是由经营五金的商铺和作坊组成,五金帮资金雄厚,颇具实力。五金帮由铁帮发展而来,铁帮的实力最为雄厚,因此五金帮也称为为铁帮。
兰 香
打铁匠袁老汉有个女儿名叫——兰香,兰香十三岁那年得了眼疾,每况愈下。兰香虽然眼睛不好,但最喜欢看一年一次火树银花。袁老汉知道女儿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为此他精心准备了一番,决定今年的正月十五要给兰香看最盛大的火树银花。
——丐帮——(13)
土城丐帮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土城美食竹筒饭、叫化鸡、竹筒米酒为土城丐帮特色美食。到民国后演变为力行帮。新中国解放后,在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丐帮成员自谋生路,进入搬运工会,自力更生。
小乞丐与叫化鸡
土城罗财主家财万贯,喜爱美食。一日罗财主突发奇想,张贴出“制作美食者,赏银一百两”的告示。开始应示者络绎不绝,可始终没有作出令罗财主满意的美食。一日,一个小乞丐来到罗财主院前告诉罗财主想要应示,罗财主对他不屑,但出乎意料的是,小乞丐真做出了令罗财主满意的美食……
——酒 帮——(14)
土城酒帮,是以酿酒的糟坊、贩运各种酒类的商贩和街上开店设摊卖酒的坐商组成。明末清初,土城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酒帮最为兴盛时,酒商达到了20多家,其中以宋朝的春阳岗为代表。清•陈熙晋就著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小桥酒帮场景重现当时土城酿酒情形。
枸酱传说
春秋时期,习国有个将军,有勇能谋,对待将士更是仁义。有仁爱将军的名号。一年,在和外军作战时,他的副将却身负重伤,动弹不得。将军心疼副将,命懂得医术的哑巴对其疗伤,哑巴每日给副将服用一种成“卍”符形的野果子,副将一天天好起来。副将将哑巴给自己服用的野果汁液给将军饮用,将军连赞“美酒”并命哑巴加大酿制。但这却给习国带来了一场灾难。很多方国为争夺哑巴和酿制果子酱的秘方,竟然发起了战争……
——马帮——(15)
由于土城多山、运输不便,马帮孕育而生。在赤水河疏浚以前,人背马驼为土城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在土城盐运和商业历史上,马帮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马帮最怕瘟疫,因此,马帮祭祀瘟神,是土城清醮会祭祀的主神之一。
斗 马
每年土城三月三醮会之后,便有马会。今年的马会,王伯乐接受了孙长青的挑战。马会如期而至,虽然王伯乐的参战马匹不及孙长青,然而斗马的结果却是王伯乐连胜两局赢得了比赛。相马如相人,与马相处如与人相处,贵在交心,贵在尊重。
——药帮——(16)
土城药帮,当地人习惯称为山货药材帮,因其贩卖的货物以药材为主,兼营其他山货。土城历史上的药帮成员包括各大中药铺子、土城周边的专事收集药材山货的商人。药帮供奉药王孙思邈,颇具传奇色彩。
苗地奇医
南宋端平三年,袁世明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在猿猴场遭遇了一场血战。此次血战给袁世明的军队带来了重创,军营内伤员众多,但药材匮乏。正当袁世明为解决军用药材了发愁时,一对苗族父女前来拜见。原来他们是来感谢袁世明的救命之恩,并提出会帮助袁世明解决药材的问题。在这对父女的帮助下,袁世明解决了问题,稳住了军心,最终取得平南大捷。
——船帮——(17)
土城船帮,随着川盐入黔的开始应运而生。船帮是由赤水河上经营船运的所有船商的联合。船帮的经营范围包含了所有的内河运输范围,包括盐运、木材等客货运输。
大脚女人
赵蛮女出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双目失明,以乞讨为生。因此,蛮女6岁便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16岁开始便在赤水河上撑船做生意,直到28岁蛮女才找到她生命里的那个“他”。生意的兴隆、家庭的美满让蛮女过得很幸福。但好景不长,6年后的变故,改变了这个单亲家庭的走向,也改变了土城航运的发展。
——盐帮——(18)
土城不产盐,土城的盐大多来自四川。川盐入黔都靠船运、人背马驮。清朝时期,赤水河疏浚,土城的盐运达到鼎盛时期,土城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码头和集散地。为能对赤水河流域的盐商进行统一管理,盐商们组建了“盐帮”。
阿 婆
阿婆年轻时丧夫,为养家糊口,她放了小脚,决定去背盐。幸得德谦裕盐号东家罗裕关照,得以做了这份工。而说起德谦裕盐号东家罗裕,可以用“遇盐而起,遇土而止,遇缸而安,遇火而兴”四句话来概括他传奇般的一生。(供图:习水红城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