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安顺是贵州高原经济开发较早的中心区域,是古代黔中文化发祥地,是近代贵州中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安顺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大定府志》载:“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制旨于普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明洪武十五年 (1382)设立了普定卫。《滇行纪程》云:“……普定卫,明初设军民指挥使司,以襟带三州,其权甚重;故今黔民但言普定而不知安顺,威之所摄久矣!”《贵州图经》云:“普定卫治在城内西,洪武十五年建,经历、司、卫、镇抚附焉。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分置于卫治之前。……卫,冲要剧地,众山环绕,为边鄙一都会。山川阸塞,几为边垒。襟带三州之区,控引百蛮之域。”
《滇行纪程》云:“安顺府城围九里,环市宫室皆壮丽宏敞。人家以白石为墙壁,石片为瓦。估(贾)人云集,远胜贵阳,昔尝议立省会于此,以秤土轻重,不及贵阳,故舍此从彼……”。
安顺城历经明、清两代,成为贵州中西部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清顺治十七年三月(1660)设云贵总督,总揽云南、贵州两省大权,总督半年驻云南曲靖,半年驻在安顺。清康熙元年(1662)罢云贵总督,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清康熙六年(1667),命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直至辛亥革命后自行消亡。
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撤府建县遂变成安顺县城。
以后,安顺一直是安顺地区所在地,1985年国务院公布为甲类开放城市。2000年6月,经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撒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
安顺位于“黔之腹、滇之喉”,区位优势使之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商业鼎盛,各种文化交汇于此地。昔时,安顺城区庙宇、多达数百处,古建富甲西南,后因建设性破坏,众多古建毁于一旦,百而存一。现今遗存较为完好的有蜚声海内外的明代建筑安顺府文庙、武庙,元代建筑西秀石塔等。明令保护的古建筑有——崇贞寺三清殿、原府暑内汉相肖曹祠及肖曹庙、原普定县文庙牌坊及大成殿、龙王庙、清泰庙、武庙以及科学路、劳动路一带历史文化街区。
近年来,安顺总规已重视历史文化的廷续性和科学性,规划重建的圆通寺以及拟重建的钟鼓楼,将恢复安顺建城前元代三大建筑(即现存的西秀山石塔和拟重建的圆通寺、钟鼓楼),以延续安顺历史建筑的风貌。
安顺人杰地灵,人才倍出。清末“誉满京师”的文人何威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任可澄等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至现代以王若飞、陈曾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人士,以谷正伦、谷正刚、谷正鼎谷氏三中委、韩家两中将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政、军要员的活动,使得安顺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