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一) 安顺地戏是屯堡人演武增威驱邪纳吉的民间戏剧,主要以自称“老汉人”的屯堡村寨为主。而相邻左右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村寨也有数十个跳起了地戏。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有两堂或三堂。一堂地戏有演员二、三十人不等,由“戏头”或“神头”负责。演员都是村中大姓,有传承关系。如詹家屯村《三国》戏队由明初来黔的指挥使曾德一、操练使詹嗣宗后裔组成;九溪村小堡《四马投唐》戏队主要由入黔征南先锋顾成后裔组成。
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以寨中空坝围场平地演出。故有“地戏”之名。
地戏演出时间分为两个节令:一是新春佳节,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地戏队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续修安顺府志》);一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稻谷扬花时节,“求神”护佑以获得庄稼丰收。由于所跳剧目是一部长篇“大书”,一般要跳十天至半月之久。
地戏演出的形式为“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
地戏演出的最大特征是演员头戴木刻假面。假面,俗称“脸子”,用丁木或杨木刻制而成。一堂地戏的面具有多有少,根据剧本人物来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因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生、旦、净、末、丑行当之分,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有正将和反将;细分,有武将,包括老将、少将、女将;文将,包括君王、文臣;道人,可分武道人、文道人;杂扮,有小军老二、歪嘴、笑嘻嘻、和尚、土地等;动物,有虎、龙、马、鼠等。
地戏演出的剧本内容比较单一,都是反映历代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三十多个剧目中,有商周时代的《封神》等,有秦汉时代的《三国》等,有隋唐时代的《反山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有宋代的《五虎平南》、《精忠报国》等,有明代的《英烈传》等。其中尤以唐宋最多,元、清朝代却没有,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