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演出的风格是以讲唱为主,保持了盛行于宋元时代的讲唱文学的体例。演员演出时,道白和唱词是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叙事说唱体,边用半文言半白话的道白交代剧情,又用七言体或十言体的高亢唱腔发展剧情。其说白,生硬、陈旧,其唱词却通俗易懂,近似口语。那些杀打场面更是写得生动活泼、淋漓酣畅。如《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盖苏文大战时,“棋逢对手无高下,将遇良才各显能,刀来戟架叮当响,戟去刀来冒火星。好似观音逢水母,又如菩萨遇七星,……。”如此大战描写达75句之多。
地戏演唱时再一特点是保留了古老声腔弋阳腔的遗风。演出时不用弦乐丝竹之器,只用一锣一鼓伴奏,锣鼓点不复杂,仅有行程鼓、交战鼓、休兵鼓。唱时,主要角色领唱,围场演员随腔伴唱。无曲牌,也仅有七字腔、十字腔,即七字句、十字句。唱腔高亢,有山歌风。
演员演出没有角色区分的戏服,仅为生活常服加上靠旗、翎子、战裙即可。所使用的兵器,旧时为真刀真枪。在向娱人演进中,多改为木制品,以防伤及围观村民。
地戏演出的主要步骤
1、开箱。所谓“箱”,又称为“神柜”,是存放面具的木柜。每年演出结束,要通过仪式将面具存放在神柜内,由演员抬往寺庙或神头家中存放。演出前,由神头率全体演员将神柜抬出,供奉上香烛祭品。神头手提红公鸡,虔诚叩拜后,通过请神、敬神两个步骤,说完吉利话,用掐破鸡冠的鸡血点柜头、柜腰、柜脚,再参神、顶神,拆去封条,打开神柜取出面具戴在头上,仪式结束。
2、参庙。屯堡村寨都有庙宇,庙里供奉的菩萨和戏中的众“神”是屯堡人膜拜的神灵。参庙,是天上神灵下凡的众“神”对寨神的礼仪拜望。
3、扫开场。演出前的仪式,由两个戏中小童扮成天上玉皇大帝侍童,奉旨来赶走妖邪,以便戏中众神出场。
4、跳神。正式演出开始。其程序又有“设朝”,正方君主上朝;“下战表”,反方使臣下战书;“出兵”,正方君主点将出兵;“过关”,正方元帅率兵攻关夺隘;“班师”,正方得胜回朝。
5、扫收场。演出结束后举行的仪式。它和扫开场一样脱离了戏的本体,成为借助戏中人物和特意安排的和尚、土地,在场中说吉利除邪恶,以达到村民驱邪纳吉的心理要求。
6、封箱。在演出结束的场子中,摆放戏中面具,正方在上,反方在下。村民们燃点香烛,奉祭礼品。祈祷后,由神头念祝词,点鸡血,将面具放进神柜,贴上封条。仪式结束。
通过这6个步骤,整个演出活动完成了娱人娱神的使命。作为多神信仰的屯堡人,他们为求平安、求子孙、求发展、求来世,在地戏演出的前前后后空余时,会礼请戏队去“开财门”、“送太子”、“参桥”、“参井”、“参路”、“参树”等。这一切带有傩祭性质的仪式,使地戏罩上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