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大筒箫苗语称“江不独”,是盘县马场乡苗族的一种传统吹奏乐器。此箫形体粗大,是由长约130厘米、径粗10厘米的三节粗壮墨竹制成,哨口只有6个音孔,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自下而上,距离各异,演奏时要做到口、手、脚的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曾被人们喻为民族乐器的活化石。大筒箫分为立式手按和坐式手脚并用两种类型。立式大筒箫与直箫相似,演奏时按孔,多与直箫合奏,俗称“公母箫”。坐式大筒箫比立式大筒箫更为粗大,演奏时讲究腹腔运气和肺喉对气息的合理控制,以及手脚指法的灵巧配合。演奏时要将大筒箫置于地面,用左脚拇指按第一音孔,右脚拇指按第二音孔,第一音孔与第二音孔均起伴音的作用。左手拇指按第四音孔,无名指按第三音孔,右手无名指按第五音孔,拇指按第六音孔。此乐器发出的音色低,音区沉闷,略带沙哑,中音竖直浑厚,柔和宽广,高音深远,音域为g-bb1。 这种乐器多数演奏的是当地比较抒情的、 悲伤的传统曲目,如《离娘调》、《劝娘调》、《祭祀调》等。演奏时通过悲伤的曲调和缓慢的节奏,让人产生饥、寒、病、痛和回顾无亲、流落荒郊受人欺凌的悲伤情景,令人倍生同情之心,感情脆弱者以至听得眼泪涟涟。另外,青年男女谈恋爱、迎娶新娘也要用大筒箫来吹奏曲目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大筒箫是由墨竹精制制成,现仅存五支制品,一支保留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一支保留在陶春学手中,另三支保留在王咏、杨兴娅、杨兴惠手中。在制作大筒箫时需用锯子、镰刀、小刀、凿子、转刀等工具。 其代表作有《孤儿泪》、《阴阳蝴蝶泪》、《山歌悲调》等。
传承谱系
大筒箫由于在技艺上的要求颇高,困难很大。因此,在传承 上还保留着师傅传徒弟的传统模式,一般分为口授、文字、曲谱。目前,能吹奏大筒箫的人现已寥寥无几,年老的人已无人能吹奏大筒箫,只有一位30岁的陶春学继承了王连兴老艺人的制作与演奏。此外,王咏、杨兴娅、杨兴惠三人在陶春学的熏陶下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吹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