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侗族历史的专家,在宋代的汉文古籍中代到宋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歌唱的记载,而明朝邝露所作的《赤雅》一书,其中描绘的“侗……善音乐……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演唱情景,与现在侗族地区男声演唱大歌的情形完全相似。如果《赤雅》里描述的就是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的话,那么侗族大歌至迟于明代便已在侗族部分地区流行,迄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初,侗族地区开始受到汉人“养晦读书,化及地方”的影响。降及清代民国,侗族地区出现一批既懂侗歌又识汉文的侗族文人,双重的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开始采用汉字记录侗族语言。至今在侗族民间还保存着不少以汉字记侗音的“大歌歌本”。虽然“汉字记侗音”在大歌传承体系中不占主流,但通晓汉文的男性歌师和进过学堂的年轻人还是有意将其引入大歌教授或学习。“汉字记侗音”用文字记录下口头文本,有助于歌词的记忆和再现。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全体侗人认同的字符与侗音一一对应关系,故很难忠实的保持原音、原意并被记录者之外的第二人完全理解,运用和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歌在侗族民间的流传几经沉浮。六十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传统侗族均被列为“四旧”,重要的歌师被视为“四旧”的维护者,封、资、修的传播人。几乎与歌相关的民俗活动都被禁止。八十年代国家民族政策的调整促使以唱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民俗迅速在侗族地区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