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侗族大歌自宋代形成以来,经过明代的后50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
1、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
传统侗族社区,并不存在分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正规教育空间。对这个文化独立的传统社区来说,所谓的“教育”,就是将儿童纳入到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知识体系之中。而大歌的传授与展演也是围绕“以本族歌唱为手段”、“以本族文化为目的”而展开。为音乐具备有的特殊族群特征,因为其文词所包含的特殊族群精神,因为其行为所构成的特殊族群风习,因为其传承过程所体现的特殊族群文化传递手段,大歌由此成为侗乡区分“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能否演唱大歌,如何演唱大歌,演唱哪些大歌,成为侗乡梳理人际间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尺。其演唱标准、歌唱行为和以歌传情的空间都涉及到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认同。
2、伦理规约与生命礼仪
侗人由儿童时期开始聚众而歌,习得大歌且唱和鼓楼的过程也就是习得各种乡间礼俗的过程。随着无意识的日常起居和有意识的歌师教育,当外在的约束逐渐变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一个侗人也就在歌唱的过程中习得了本土社区的集体伦理规约,完成了人格、心理、行为的塑造。实际上,对于侗人来说,歌唱发生在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中,在个人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女性为例,进入鼓楼第一次独立正式对歌标志着成年,以姑娘身份在鼓楼的最后一次对歌标志着成婚,而陪伴女儿再进鼓楼则标志着为人母亲,中年之后成为歌师标志着被社区的集体认同并尊重,而他的葬礼中一定会有因歌结缘的歌伴们的护送。侗寨的老乡们常常告诫子女,不会唱歌,难以做人。因为他们知道,歌唱在传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3、婚恋方式与礼群交往
关注大歌文化意义的专家,大多首先注意到它与族群婚恋方式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这也是大歌最明显的社会功能之一。实际上,情歌占了大歌曲库中的绝对优势。独立的从7岁左右随歌师正式学歌便开始了情歌的学习。7岁到18岁,侗人唱着情歌长大,大歌使他们学会做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或男人,同时还为他/她们施展这种魅力提供了公共的社会场合,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歌场成为他/她们彼此相识相知的地方。可说以,学唱大歌、展示大歌是侗人婚恋习俗中的必然环节,而这一特有的婚俗也为以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且必要的民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