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飞云崖“弄嘎讲略”,各项议程及活动项目,其相关器具、制品,有观音佛像、牛神塑像、香、纸、烛、酒、稀饭、土碗、筷子、桌椅、苗族盛装服饰、银饰、芦笙、铜鼓、各种奖品及比赛用的鸟、鸡、马、狗、羊等动物,作品有《飞云崖记》、《飞云崖民族节日集会》及《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展览》等。
传承谱系
飞云崖“弄嘎讲略”自明代以来,每年都举办活动,已形成传统节日,明清时期,楚、黔、滇古驿道就从飞云崖门前通过、飞云崖又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古驿站之一,凡过往官员、使节、文人雅士、到此都要停舆解鞍游览观光,赏景抒情。在飞云崖题咏、摩崖石刻、碑碣题刻的明、清名人就多达百余人。20世纪80-90年代,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在省文化厅的策划和组织下,分别曾到美国、日本及北京、上海、西安、江苏南通、无锡、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外大都市进行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巡廻展演,引起轰动,取得了具大的成功。展现了贵州民族节日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风采。
基本特征
1、飞云崖 “弄嘎讲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传承范围广泛。独具民族特色。
2、飞云崖 “弄嘎讲略”是以苗族为主,各民族参与的民族文化综合性大型集会活动,会期三天,参观总人数达10余万人。
3、飞云崖 “弄嘎讲略”,表现形态为宗教信仰、民间娱乐、民间技艺等民族文化空间,对再现民族文化风貌、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苗族“弄嘎讲略”与飞云崖浴佛节的吃稀饭有机地融合起来。
主要价值
1、飞云崖“四月八”民族节日集会是古今民族文化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的集中表现。
为什么“弄嘎讲略”要在飞云崖举行,相传苗族西迁时,有潘氏两兄弟看中了飞云崖这块地,于是插草为界,伐木垦荒,首先开辟了飞云崖。因为怕这里地形太旺,不宜居家,才迁至对面的台腊坡落户。后飞云崖被作为潘姓众地,并出资建了庙宇,潘家就将此地称为“略寺曰”,意即“庙城”。随着楚滇古驿道的修通,“略寺曰”引起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注意,并将此地取名飞云崖。由于出资修建者渐多,潘家就将这块地方献出。自此,飞云崖才成为公有地。因潘姓开辟飞云崖有功,又是寺主之一,就将“弄嘎讲略”习俗移至飞云崖举行。这一实例,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