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有专题录相和光碟,21张不同年代和不同形式的照片等。
传承谱系
自立“社场”后,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立有四扇三间木瓦结构凉亭一座,2000年进行全面维修,2002年集资建造砖木结构一座(见照片).2004年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资助3万元,注溪乡人民政府投资3万元复建风雨桥基一座,2005年又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资助3万元,注溪村民委员会(含群众集资)1.5万元,乡人民政府投资0.8万元,复建风雨桥桥亭一座,计划2005年年底竣工。
基本特征
一、挂社亲、祭社祖。安慰死去未满三年的亲人安息,求得佑其后人安康。
二、煮社饭待亲朋。
三、“忌戊”。求得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确保平安吉祥的心愿,传承发扬。
四、斗鸟作乐、唱歌比赛,以歌谈爱等。以此形式庆祝社节,长期保留北侗民间文化。
主要价值
1、保留北侗地区,特别是贵州省天柱县注溪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注溪地区群众世界观和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民族风俗学说研究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2、保留民间中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之一。
3、社节活动是群众自娱自乐的社会活动,具有凝聚力,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助精神,营造安定团结、安祥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濒危状况
自1958年大跃进时期,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幌子,大批封建复辟,直到1984年期,基本停止庆祝社节活动。1998年逐步恢复,到2004年、2005年在注溪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注溪社节”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