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1、 小黄的侗歌普及率高,老年人以唱歌传歌为荣,以歌养寿;幼年学歌,增长知识;青年唱歌,以歌传情。空闲时歌师歌手组成歌队盛装外出,走亲访友,集体作客。农忙时白天生产互助,晚上鼓楼双倍嘎,用歌声来鼓舞生产,消除疲劳。逢年过节,对唱侗歌通霄达旦,有广泛的双倍嘎基础,这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侗歌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2、 双倍嘎产生的民俗事象,为民俗学者研究小黄乃至南部侗族地区民俗学提供了考察基地。
3、 小黄及其周边的二千九、六洞、九洞地区民间组织的双倍嘎活动空间。得到民间认可,并以民族节日、吃相思、走寨、行歌坐月、贺鼓楼、贺寨门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双倍嘎活动,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主要价值
小黄双倍嘎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上小黄人在汉文化传入之前,主要是靠侗歌来完成记忆、交流和传承本土文化。因而双倍嘎对推动小黄侗族社区的文明与进步起着巨大作用。
二是小黄社区经过历代歌师的口传心授,不断完善演唱技艺和提高侗歌的高普及率,充分表现了侗歌在音乐艺术上、口传文学上、口头传承上特有的特性,因而提供了广泛的双倍嘎空间,双倍嘎对本土传统文化保护仍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三是小黄双倍嘎是小黄本土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的重要见证,也是本土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因而,小黄双倍嘎在小黄乃至南侗地区的民俗学研究中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个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濒危状况
小黄侗歌经过历代歌师、歌手的创作、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还有一定数量的歌堂、歌师和一些侗歌世家,小黄侗歌面临着来自经济发展、现代文化、学校教育和舞台艺术的压力,侗歌演唱空间逐渐萎缩,侗歌的消失已经开始。由于人们外出求学、打工,完整的歌队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完整歌队已为数不多,有的歌队面临被迫解散,孩子不愿学歌。对此,一些七十多岁以上的老歌师无不担忧。究其原因:
一是老歌师戏师不断谢世,健在歌师戏师由于年事已高,有的对大歌歌词剧本已经记不全了。据《从江县民族志(讨论稿)卷二侗族篇(油印稿)》收录的歌师名单中,仅10余年时间,有60%的已经作古。2004年登记在册的小黄歌师也去世了3人。歌师吴仕雄说,今年二月去的潘荣辉,带去了很多歌,来不及收集他就走了。现在孩子上学校读书,毕业后就去打工,回到家也不愿学歌,旅游迎宾表演队也只会唱几首大歌,且不能单独唱完。 2004年8月15日的侗歌节,被邀请的有6个村寨没有歌队参加。
二是侗歌传教要经十数年的日积月累方能成才,现在6-7岁要入学读书,毕业后一是升学,二是工作,因而年轻人学唱侗歌的时间短,对歌词记忆感到困难。
三是包括电视、影碟、卡拉ok、手机等现代文明在农村普及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严重地影响了侗歌侗戏在青年人中的传承。用当地歌师的话说就是“我们愿教,但没有人愿学”。
正如上述原因,双倍嘎这一活动空间逐步缩小,亦将面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