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傩仪活动,由古代驱邪纳吉的傩舞发展而成,盛行于商周,自明朝初传入福泉后得以扎根和发展相传。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中“乡人傩”的一个分支,属民间傩戏系类。明代时有48坛,清代时有18坛,目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有4坛,分别是:金山街道马田、陆平镇沙子坎、龙昌镇黄土哨、道坪镇谷龙,其中最活跃的道坪镇谷龙这一坛。
福泉阳戏明清传人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有傩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福泉阳戏是原始傩文化中以讨好神灵为目的的阴戏演变成娱人纳吉为目的的分水岭,是由酬神衍变为娱人的桥梁,是联系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纽扣。有戏曲专家学者认为,福泉阳戏属于向戏曲发展过渡的中间层次,具有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是中国傩文化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原生态的阳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福泉阳戏由内坛与外坛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坛具有还愿的性质。内坛举行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坛法事,有迎神、酬神、送神等仪式,并举行“顶华盖”“含红铁”“悬戥吊斗”“徒手砍鸡头”等特技(法术)表演,内坛法事不戴面具。而外坛一般都叫“戏”或“演戏”,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戏剧表演。分武戏和文戏,武戏剧目有《古城相会》《霸王别姬》等,文戏剧目有《孟姜女》《梅花踩塘》等,现存剧目有100余个,表演时须搭台和戴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