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2),皮北兴之父到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县)学习造纸技术,回小屯后开始建槽造纸。此后,从事手工造纸的人户逐渐增多,生产有所发展。民国29年(1940)前后,生产一度兴旺,年产量为1万多捆(一捆70刀,每刀80张)除供应本县外,还行销邻近各县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等省。
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小屯白绵纸对外影响也日益扩大,民国时期,刘世阳之父应邀带着5刀白绵纸到南京参加赛宝会并获得名次。1958年,建成了小屯白绵纸厂。199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白绵纸生产遭到破坏,70年代中期又有新的发展,1998年以前,小屯曾一度出现“只有一两家不抄纸”的鼎盛局面。不断涌现出一些全面掌握白
历史渊源
绵纸生产技艺的高手,如50年代的刘高贤、60年代的黄玉贵、70年代的刘世阳、80年代的刘世超、刘继端、刘侦友、 90年代的刘世虎、刘世凯、尤金礼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有“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到小屯乡进行采访报道,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屯白绵纸被称为造纸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