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黑苗,苗族的一支。自清嘉庆二年(1797年)从黔东南州黄平、台江等县迁到黔西南州安龙县洒雨、戈塘、龙山、海子等乡镇至今,一直深居高山。
板凳舞的发源地——洒雨镇科香苗寨,地处本镇东南面,离镇政府20余公里,与戈塘镇科发村相接壤。海拔1434米,水源缺乏,地势高险,山峦叠障,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寨子,运载货物仍需人担马驮,盛产玉米。
分布区域
板凳舞分布在安龙县洒雨、戈塘、海子、龙山等乡镇及兴仁县鲤鱼坝等苗寨,由于传承的变异性,各地的板凳舞在表演的场合、人数等已有所变化,而一直在民间礼俗中表演的传统板凳舞只有在科香苗寨才有。
历史渊源
相传自清嘉庆二年(1797年)黑苗迁入安龙后,有一年很多青壮年外出打仗去了,由于身居高山,猛兽极多,妇女们为了壮胆,常聚在一起,敲击板凳驱赶野兽,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在满月酒时跳的板凳舞。
1953年,安龙土地改革,苗家人分到了土地,科香苗族阿哥潘仕成(已故 当时19岁 小学文化)就创作了一首《苗家出了头》作伴奏,与潘先茂(已故 当时18岁 小学文化)共同创编,使板凳舞有了一定的表演程式和表演形态,并代表安龙到都匀、兴义等地演出过,1981年,杨占辉(科香苗族人 男 1953年生 现洒雨镇堵瓦小学教师)对舞蹈中一些呆板、不灵活的动作作了修改,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