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木鼓舞简介
反排苗寨地处贵州省台江县城东南面,东径108o24ˊ,北纬26o31ˊ,距县城二十六公里。全寨362户,1500余人,皆为苗族。反排苗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寨内有岗峦挺拨的松岔由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林荫障天,云雾缭绕的“起鼓山”,是寨里四姓氏族祭鼓节举行起鼓仪式之圣地,离寨约一公里的悬崖石洞,是历届祭祖放置单鼓处。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寨历代每7年一届祭鼓节中传承下来的,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即“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舞种。由于反排木鼓舞与苗族祭鼓节相生相伴,也是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因此,它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文化形态纽带,保护和抢救它,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由于现代政治的、经济的、外来强势文化的、舞台艺术需求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反排木鼓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舞种处于涉危状态,如不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将会人亡艺绝,因此我们迫切要求立项保护。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东南部,国内分布在四川、云南、海南等省份;国外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州、欧州、澳州各国等。国内人口894万人,其中贵州是493万人,散居各国300余万人,素有世界民族之称。凡苗族聚居区,大都有跳木鼓舞的习俗;位居苗疆腹地的台江反排苗族木鼓舞,在众多苗族木鼓舞中,最为独特,最具代表性,无论在历史文化内涵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反排木鼓舞是国家级杰出代表作。
反排苗寨地处台江县县城东南面,东径108o24ˊ,北纬26o31ˊ,距县城二十六公里,整个苗寨位于两山夹溪的山洼,苗家房舍吊脚楼,鳞次栉比,依山而建,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层层梯田绕其苗寨依着山势,从山脚直至山顶。
反排苗寨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坡度多为70度,最高海拨1050米,最低海拨810米,年平均气温13.7—15.0℃,无霜期247—272天,年均降水量1300—1440毫米。境内有大小溪沟十四条,汇入翁概溪。溪水自西向东回转穿寨而过,分寨为二;北面住万、张二姓;南面住杨、唐、张三姓。寨内溪上架有木石桥二十座,其中有大的风雨桥三座,桥上建桥亭,中为通道,两侧为长廊坐凳,桥亭盖杉木皮或瓦。寨前寨后有水井16处,其中一口上方长有合抱大的樟木树和纸豆杉,村民说井水甘甘甜,能延年益寿。该寨四周名贵树种居多,红豆杉、水杉、樟木、举木、楠木比比皆是,或植于井边、溪上,或植于寨内、道旁。
寨内还有岗峦挺拨的松岔由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林荫障天,云雾缭绕的“起鼓山”是寨里四姓、氏族祭鼓节举行起鼓仪式的圣地,离寨约一公里的悬崖石洞,是历届祭祖放置单鼓处;寨脚大小瀑布飞奔直下。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仍保持上百年的风貌,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反排苗寨的居民仍然保持相对完整的以木鼓舞为主要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
历史渊源
反排木鼓舞,源于苗族祭鼓节。祭鼓节是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来。反排苗寨居民在反排社区,据85岁的杨亮今老人说,按苗族的姓氏普系子父连名数,迄今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反排苗寨的木鼓舞也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