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根获得2016年度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攻坚先行者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滚滚而来,来施洞旅游的游客渐渐增多,使吴水根的苗族银饰销售达到顶峰,自己的腰包慢慢的鼓了起来。但这可不能让他高兴起来,为什么呢?原来在他的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的富。”他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带动村里面的老百姓致富?吴朝阳、吴冰荣、吴杰、吴发财等11人就是他带出来的徒弟,由于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勤奋好学,吴朝阳等人目前在银饰加工业也小有名气,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平均每户年销售额达15万元,利润7-8万元。该村现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有60余户,200-300余人。然而在施洞,苗族银饰加工技术是传内不传外且传男不传女的,随着改革开放,妇女才开始有了学习银饰加工的机会,但除了少数亲戚好友外,苗族银饰加工技术仍是不可外泄的秘密。可想而之,吴水根传技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果敢,然而这一切皆源于他博大的胸怀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吴水根的工艺作品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摩采购(台江县非遗办供图)
目前,吴水根已经有了300万家产,年收入20万元。一人富不算富,几十年来,他凭借银饰、刺绣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他利用自己开办的银饰公司,通过收徒弟、请帮手等形式,传授了一批年轻艺人,成功带动多名群众通过银饰加工奔向致富道路,她的女儿吴春秀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女银匠师,打破了银饰工艺“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神话。
吴必林是塘龙苗寨贫困户,全家共5口人,以前是创业没钱、致富无路,全家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种得的粮食除了基本够全家人吃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自从跟吴水根学习银饰加工技术后,吴必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师,不仅新修了一栋3层砖房,还在一楼开了一间门面专门从事银饰工艺加工,年纯收入达7、8万元,在村里率先脱贫。
“党代表”任重道远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吴水根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位农民代表,为农民争权益、谋福祉是他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于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对此,吴水根已迫不及待,因为在他心里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已经成型。
吴水根如今已成为贵州省少有的取得高级职称的银饰工匠(张鸿 摄)
“清水江虽把沿岸两边村寨一分为二,分属两县治地,但彼此间都生活在一江之域,同属一个文化支系。近年来,我们台江政府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把沿江村寨纳入规划建设,但是,河对面却原地踏步,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不对等的小城镇建设很不利于清水江流域的旅游规划成果,小城镇建设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同步建设,共同发展。因此,我想拟一个提案,向大会建议把分属台江、施秉治下的清水江沿岸村寨统一规划建设,力争打造出一个5A级原生态民族旅游景区。” 吴水根向笔者娓娓道出他酝酿已久的想法。
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及其产品有基础有潜力,但它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还没有摆脱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单家独户“零、散、小”的运作方式没有改变。这使资源、信息得不到共享,工艺得不到逐步更新和完善,形不成整体气候,导致规模性经营难。对此,吴水根反复思索,如何才能改变施洞苗族银饰的小作坊加工形式?经过不断调查摸索,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成立苗族银饰加工基地,让苗族银饰加工规模化、产业化。他想在大会上将这个想法作为第二个提案提出来,为苗族银饰加工户提供一个生产与销售的平台,也为苗族银饰的推广和传承创造舞台。
吴水根一家在制作工艺(台江县非遗办供图)
施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昌忠这样评价吴水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水根打破了固守几代人的‘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带动全村男女老少发展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如今整个塘龙苗寨的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着力打通言传帮教群众脱贫‘最后一公里’。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他热心收徒,免费传授技艺,带动附近村寨热血青年创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难题。作为村干部,他积极配合小城镇建设,凡是涉及到他家的土、地、坟等征地时,都不用我们去做工作,他主动到政府来协商,从不讨价还价,而且还帮做好了整个家族的思想工作,配合好政府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每周二晚上都积极到镇里面来给其他村干和镇干部开展党员知识培训,完好的履行一名共产党员和党代表的义务。”
吴水根在认真聆听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宣讲报告(张鸿 摄)
吴水根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他就是一面飘扬在苗岭深处鲜红的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