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黎型
男装与各地类型大同小异。妇女头包宽约10厘米,长约3米的藏青土布,并在布的一边顺边叠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发不打髻,有的用网子套上,盘于头顶后即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10厘米高,有的头帕外方还打上一层网套。帕外端通常是绣有3厘米宽的花饰,并附上67厘米长的各色丝穗,作插头用。年轻女子便装多包从市场买来的花头帕。盛装不包头帕,插银簪、银笄,戴银冠,耳饰大花环或梅花形耳环。项圈系圆扣,由一细小的项圈把圆扣穿连起来,圆扣上有花纹与各型相异,独具特色。项链、手钏与各型同。妇女上装为大领右衽半体衣,较长,盖及臀部;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但穿时拉齐,袖子比一般地区略大,宽约21厘米,穿时折一小折,衣脚附上一条约10厘米宽的织花,从前襟经岔口伸向后背,后背中央有一小段,领花一般宽12厘米左右,胸部花饰宽15厘米左右,领稍向后拖,倾斜度不如方你型大,该型刺绣较多,盛装与便装均有花饰。区别在于花饰多寡及工艺的粗细。解放后,夏季便装不用刺绣,系从集市买青蓝布料按传统式样缝制而成。刺绣方法以“打子”为主,兼以“堆花”、“挑花”和“织花”等。纹样大多采用水云纹,内容以花草为主,鸟、蝶等次之。色彩以绿色和红色并重,黄色极少。着半长裙,盖及小腿肚。常服穿素裙,盛装裙脚附以一圈约7厘米宽的织花。便装围裙帕系青色布制成,无花饰;盛装为有花饰的缎子布料。冬季裹腿,系用藏青色窄布制成,较各型长(长约4米,宽约1.5厘米),包时讲究堆叠,鞋有花鞋、素鞋和草鞋。解放后,多穿胶鞋和凉鞋。方黎型主要分布在革一、大塘和台盘的平水、南尧、箕簸和棉花坪等乡村。
翁芒型
男装与各型大同小异。女子挽云髻,外缠长方形藏青色头巾,包法有两种:一种是顺边折,折后约宽7厘米,围头一圈,束于脑后,再用一根青棉线在帕外绕几圈,系紧头帕;另一种包法与方鸠型的交下、排羊等地相同,不同处为以青棉线系头帕。两种包法均让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耳戴直径为45厘米的圆圈耳环,环下吊有指头大的灯笼形或蝴蝶形银花。上衣为无领右衽短服,盖及腹部,袖窄,长及手腕。衣襟上戴铜扣,着细百褶短裙,裙脚至裙腰共长30厘米左右,周长152厘米左右,可围身一周余。平时穿两条,盛装穿六七条,穿后衣服盖去大半,现出10厘米左右的裙 脚,前围花裙帕,约50厘米,宽40厘米。翁芒型花饰主要在围裙帕、腰带、裹腿、背带和童帽上,主要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挑花方法,以白色丝线或棉线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挑花。童帕采用贴花,花带、腰带和裹腿采用织花,现出彩色丝线花纹,纹样平常以条纹为主,附上一些小方块图案。腰带和花带偏重红色,裹腿偏重暗灰色,有冬夏之分,冬季的裹腿帕长约190厘米,宽约35厘米,只围一转,包后均用花带捆扎;夏季的裹腿帕长约110厘米,宽2.5米,红色重,两端有很大的穗须,系于腿后,穗须下垂赤足或穿无跟草鞋。解放后,有些少女便装与方鸠型的交下略同。翁芒型主要分布在交下的翁芒、白邦、岩板,南宫的大田角、掌皆归等村寨。
后哨型
男装与各地类型大同小异。老年妇女用青布裹头,中青年妇女先用一张深色暗花布或白布裹头,然后用明亮的紫色土布包裹,现用浅色的手绢从后往前捆扎,头顶露出发髻,髻上横插银簪。少女头戴平顶花帽,帽顶有折皱,帽中央留有大拇指般小孔,孔周留有数根寸许彩色丝线,帽子边缘绣有多道彩色花边,以红色为主。盛装头戴银帽银花,耳戴小耳环,胸挂数幅银项链,腰扎银带,手饰银镯。老年妇女上衣领襟相连,下着齐小腿折皱裙 ,前后各围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冬天包青布裹腿。中青年及少女便装与盛装差异不大,上装领襟相连,胸襟交叉,腰系两张青色土布围裙 帕,四根彩色带头垂吊于身后,长约尺许,下着百褶裙 ,裙脚绣有多道细窄红、黄、紫色花边,盛装穿绣花鞋或胶鞋,便装赤足或穿草鞋。后哨型,仅有革一乡的后哨村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