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出席,喜迎八方宾朋。摄影:刘超
分布区域
苗族姊妹节分布在台江县的施洞镇、老屯乡和施秉县的马号乡,1万余户,5万余人,98%以上的人口皆于苗族。
历史渊源
苗族姊妹节,是汉语对这一苗族传统文化的称谓。苗族姊妹节,当地苗语方言称为“垄嘎粮”,“垄”意为吃,“嘎”意为饭,“粮”意为了确姊妹、朋友之聚的心愿。
苗族姊妹节是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以年轻女子为主体的传统婚恋的一种节日聚会方式,世人誉称为情人节。苗族姊妹节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苗族居住在长江流域、环太湖地区先民们情爱婚恋生活的历史。对苗族姊妹节的来源,尽管传说很多,但当地有一首民歌唱词大意是这样途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姊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姊妹情。”此外,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又道:“原来苗族住在东方水天相连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生活困难,有一部分人要向西方迁移。但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不能回来,就把他们接回来同姊妹们一起捞鱼虾聚餐(当地方言叫“打平伙”),团聚几天后,嫁了的回婆家去了,未出嫁的也嫁了,要迁的也走了。”由此可见很早以前苗族早已有吃姊妹饭(姊妹节)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不管迁徙到何处,这种古风遣俗在历史发展中固定成一种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苗疆腹地”——台江县,从未间断。
台江苗族姊妹节盛况 摄影:刘超
基本内容
苗族姊妹节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
1、节前的准备是姊妹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①每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凡没有银饰盛装的姑娘,节前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前的更长时间,父母就为其忙碌起来,父亲忙着筹钱为姑娘打造银饰或购买银饰;母亲急着为姑娘刺绣花衣。因为一套银饰盛装很昂贵,至少需要几 万元以上,有钱的人家,可以当年打制,无钱的人家要靠几年的积蓄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因而往往存在一种一套盛装由母亲传给姑娘,再由姑娘传给下一代,旧了再翻新。,但无论是翻新或新打制,都需要数月以上作准备。刺绣花衣也是如此,绣一件上乘的花衣至少也需要三、四个月以上。他们认为:自己的姑娘在节日当中能穿一套银饰盛装就最为漂亮、最为美丽,最为合群,同时也最能体现自己的才能和富有。因为没有银饰盛装的姑娘在节中踩鼓,就上不了场,认为自己不如人家姑娘漂亮、美丽,只好站其侧边观看。所以,一切都要赶到节日到来时为姑娘准备就绪。
②备制五彩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和标志。节日临近,姑娘们为制作五彩姊妹饭,三三两两邀约到山坡上采摘姊妹饭花和乌米叶,并将其洗净。然后分别用大锅盛水将姊妹饭花煮出黄红色的汁夜。将乌米叶捣啐放到木桶浸泡出乌黑的汁液,然后过滤取汁,将这些不同色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糯米经一晚上的浸泡,色彩浸透米粒,第二天再用清水浸泡白色糯米和用类似方法浸泡的红色和绿色糯米相调和,再用清水洗去表面浸入米粒的各色彩,以免互相沾染,直接上甑蒸煮。这样制作的姊妹饭五彩分明,鲜艳芳香可口。她们认为:五彩中的绿色代表自己美丽的家乡,红色象征昌盛发达,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紫气东来,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因此,制作五彩姊妹饭是她们表情达意、馈赠情郎的特别礼物,也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