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台江旅游 >> 正文

听,山里的声音--台江古歌

  所有的故事,都有着最简单的开始。

  歌声响起的这片山地,故事在用旋律与颂唱一代一代相传相承。

  这山里的声音,是口耳相传的血脉,延续了民族悠远文化的精髓,无论岁月的烟尘几番更迭,依旧闪耀着无可睥睨的光芒。

  对民族过往的追忆是一种寻根,有了根才会有枝繁叶茂。贵州不少民族用旋律唱词将祖先的艰辛、自古生存的磨难、不断积累的智慧寄寓在五彩流溢的歌声中,将辽远的追忆沉淀在歌声里,浸入血脉中。

  贵州黔东南台江县的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以上,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又称“苗疆腹地”。在这里的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这是一份世代相传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质,在岁月的历练中呈现出别样的文化魅力。

  这穿越千年的歌声,是沉甸甸的传统文化符号,由这些散落的线索,试着寻找摇曳在山间的歌谣。

  张洪珍,是一位女古歌师,已经年过花甲,2009年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传承人。是在台江拜访的第一位古歌师。

  到台江县城的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坐到去施洞的班车,张洪珍居住的老屯乡,就在台江去施洞的中间。

  初春的山野有说不尽的清新,车窗外的景致就似风景画,车轮每一次转动就让窗外变换着画境:新绿的山轻雾萦绕,开花的树随风招摇。一步一景,让车内的人忘记山路的险峻,就算路上卷起的尘土,也是一种难得的体会,三分春色中怎能少了两分尘土?

  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到了老屯。下车,穿过一排一排木楼找到张洪珍的家。老屯如同千万山乡一样平实,张洪珍家的木楼也同村里其他人家的一样,有着岁月给予的安然。

  不仅见到古歌师张洪珍,她在村子里的徒弟也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大家一起忙着准备午饭,看着她们的忙碌,有点不好意思。她们说,村里的妇女相互间就是这样的相处,哪家来了客人,大家来帮忙。就是在这样的日常交往中,大家一起刺绣,一起做家事,做农活,一起唱歌谣。这些简简单单填满山乡女子的静好岁月。

  听不懂唱词的歌谣,却轻易的从演唱者的表情声线理解到内心的情怀。歌声与酒香,看到很真切的苗族生活,触摸到一点点苗族古歌的本真。

  古歌是什么呢?是生活吧。苗族先祖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情绪、劳作经验,所有的所有代代积累就成为一部厚厚的生活文化史,只是这生活中的智慧是用歌唱来传承,用声音来印记。

  在外界看来神秘厚重的古歌,在传承的传统上却有着很好玩的一些仪式,比如古歌师收徒弟,徒弟的排序是用一锅煮熟的鸭子来确定。

  夹到鸭头独占鳌头——古歌的拜师仪式,听起来更像几个“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有鸭有肉有酒,还有歌,夹鸭头就似一种随机的抽签,夹到的人就似得到彩头,学歌有了动力,老师也有了依据,可以多费点心思多传授一些。没有夹到鸭头的徒弟,至少在那个拜师的夜晚,可以安安心心享受美味的鸭肉。学古歌不一定只向一位老师学习,所以夹到鸭头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或许,在苗族古歌学习者看来,这样的拜师,更具有“听天由命”的意味,你选择古歌学习,也要看古歌与你的缘分的深浅,而这样的深浅就由鸭头来决定吧。

  告别老屯,告别张洪珍,下一站要拜访的古歌师要在施洞转车才能够见到。四只母鸡一只公鸡和我一起在扬尘的路边,它们在沙石地上晒太阳,我在被晒太阳。遇上好心人让我在她的店里坐着等,还帮我拦住了去施洞的车。

张定祥老人

  张定祥老人,是生活在施洞岑孝村的古歌师,已经八十岁。20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要拜访的第二位古歌师。

  施洞是台江县的一个乡镇,它以闻名遐迩的苗族银饰、姊妹节为外人所知。张定祥老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完全是一次意外的发现,有一位从事多年文化人类研究的专家来到施洞,无意间听说这里有一位老人家很会唱歌,曾经和远道而来的歌师对歌三天三夜没有唱过一首重复的歌谣。这位老人家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歌者,但凡有什么节庆都会成为歌场上的风景。

  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古歌,几十年的歌唱不仅给予老人家纾解心绪的路径,潜移默化当中,古歌蕴含的丰富草药药理知识让老人成为一名药到病除的药师,古歌里有关信仰的礼俗让老人在很多民俗活动中担当起鬼师的职责。

  在苗乡,古歌师一般都是能人,没有毅力与恒心学不成古歌,没有一定的智慧理解不了古歌中深刻的内涵,没有精神上的执着,也无法成就一位古歌师。在苗族村寨,草药师、鬼师这些在民众中有着影响力的人,都一定要熟知古歌。

  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就靠着口口相传的歌谣,以及蜡染、刺绣传统技艺。散落在山间的歌者、劳动者就是民族文化的代代延续的星火。

  张定祥老人喜欢唱古歌,常常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喝着小酒唱古歌。坐在他家的美人靠上,想象着老人在夜里浅唱的情形。山乡的夜,月朗星明,山风吹动林草的沙沙声,夜鸟振翅飞过留下的鸣叫,还有那些不知名虫子的声响,合着老人悠远的古歌,这就是天籁吧?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

  在和老人家交谈的时候,老人的儿媳在美人靠前下编织花带,一个竹篮,几根竹棍,各色的棉线在她的手中就可以编出美丽的花带,这是当地妇女都会的手工,这是她们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不可缺少的技艺。

  山那边还是山,越过千山万水,苗族的祖先来到这片山地,用双手开始装点山野,随白云飘浮的歌声,描摹的是真实的生活。用珠玉,用绣片,用花带,用蜡染,再加上摇曳山间的歌谣,就是心底的喜悦,脸上的笑容,就是山里生活的绚烂。

  山间的歌声,就这样悠远流传,苗族生活在大山之中,不仅顺应自然代代生存几千年,更是用自己的智慧积淀出沉甸甸的文化瑰宝,那些韵律绵长的歌声、那些精美无比的苗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让现代人钦慕不已的坚持与固守。

王安江老人

  贵州苗族古歌师中,最为外人知晓的就是台江古歌师王安江老人。2008年老人出版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歌集,关于古歌和他的故事各类媒体上都可以查寻到。

  和王安江老人交谈当中,打动我的不仅是他几十年对古歌收集传承的执着,还有他对苗族古歌的心愿,他期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苗族村寨中传承的古歌进一步的整理,翻译成为各苗族方言区都能够通晓的歌谣,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古歌,学习古歌。

  承载着民族史诗的古歌几乎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流传。如在贵州,流传在黔中、黔北及黔西北的汉民族古歌《朝代歌》,流传于黔东南、黔南、黔东、黔西北的苗族史诗《苗族古歌》,流传于黔中、黔西南的布依族古歌《十二个太阳》,仡佬族古歌《兄妹成亲》、《兄弟赶山》,流传于黔南的水族古歌《创世古歌·旭济》等等。

  少数民族的古歌,一方面从本民族的历史勾沉中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一方面传承了本民族古老先人开创的文化源流。如《苗族古歌》关于天、地、人的歌咏。在歌里,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与汉民族如出一辙,都是说有非凡的巨人用斧劈开了天地,由此而生万物。苗族歌颂的是先祖们群体的英雄形象,如剖帕、府方、宝公、雄公、且公和当公。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散居在贵州山地的苗族,在语言上有着差异,民间有着这样的说法,隔着一个山头的两个村落就有可能在语言上互不相通。在台江的八个乡,一些言语的表意就有极大的差异。苗族古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上的隔膜就会导致传承上的障碍。

  几十年的追寻古歌历程,让王安江老人深深的感受到语言上的差异使得古歌在传承上的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有着小学文化基础、当过老师的他,看到了其他古歌师没有发现也难以解决的症结。

  当老人家缓缓说出他为弘扬古歌将试着“统一苗族方言”的心愿,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让人再一次知道理想的魅力。做自己想做的不一定会成功,但一定会很精彩。

  在2010年春天拜访过老人之后不久,王安江老人就离开了。他的心愿成为永远的心愿。没有遗憾吧,世间少了一位痴迷古歌的歌者,却有一种激励人忠于理想的光一直闪耀。

  岁月的潮汐声中,总有一份抹不去的声响在涌动,那是穿越时光的歌声。山间村落炊烟升起,山野无语,生命力的涌动如涓涓细流,无声胜有声。

  听,山里的声音,一直都在。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黄圆 摄影:冼峻涛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7-02-2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