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城虽然开发较晚,但堪称文物古迹的建筑不少,有庙宇,有碑塔,有牌坊,有桥梁,有墓葬,还有民族风情村寨,实为文化名城。
古建筑
财神庙:在县城中,坐北朝南,北面是凤西书院,南面对中心大街,东面是九头对小街,西北紧邻北门大街。
财神庙始建与清初(详年待考),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乾隆四十八年(1783)州民捐资重建。据财神庙碑记载,承建这一庙宇的掌墨师未完工便去世了。后由其女继续当掌墨师把庙建成,所以织金人说财神庙是女工程师设计建造。
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把财神庙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6月改为县文化馆管理。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文化厅拨款32万维修,现已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结束,重放异彩。
财神庙
鱼山:位于织金城东北端,距城中心五百米。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根有一个南北沟通的穿洞。远望此山,其形酷似僧人使用的木鱼,故而得名。山壁上有大小六块石刻,多是些德政之碑。山上建有黑神庙、对厅(又名碧琉璃舍)、济赋亭、藏书楼、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
斗姥阁:在县城东北部月华桥东南侧小石山上,坐东向西,面临贯城河。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倚山势组成阶梯布局的建筑群。
武侯祠已于1982年由县政府撤迁于东山。偏殿及山门均拆毁。现斗姥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庵:在县城内南部,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及东南临贯城河岸的得月楼组成,坐北向南。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续修。山门为穿斗式木结构门,前后殿均为悬山式木穿斗结构建筑。整幢建筑内部奇特,外观优美,实为织金城内游览景点。现一楼四廊的中壁改用砖砌,分为前后左右4间;二楼前后六合花窗改为前2后4方格窗,作为县粮食局的职工宿舍。
紫竹庵:在县城南门外西侧虎丘山上,坐南向北,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因供奉观音,传说观音居于南海岸上普陀山紫竹林中,故以紫竹为庵名。系重檐悬山顶穿斗式建筑,八翼角起翅。
文昌阁:又名梓桐阁,在县城东郊,坐南向北,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原址在县城东门外,后被毁。嘉庆七年(1802)移建于双堰塘南的文昌宫后,与文昌宫构成布局美观的建筑群。
白衣庵:在县城东南隅,坐东向西,由前后殿、左右厢组成四合天井,系封火山式硬山顶建筑。前后山墙不相称,前出檐部分榫头顶端成平形起脊,脊上盖小青瓦;后样头顶端成斜形,无脊;后壁为山墙封檐。白衣庵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重修,从布局到结构在织金庙宇中均别具一格,颇有观赏和研究价值。50年代初前殿拆毁,1981年将原址建东山公社办公楼。现仅存后殿和左右厢。
玉皇阁:在县城东北城墙绕抱的龟山上,又名迎祥寺,坐东向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庆、道光年间两次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修整,由阁楼、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前临文浪北腾,西南与奎阁隔河相望,南衬斗姥阁,背靠鱼山,人称其势为“金龟锁水”。
玉皇阁建筑壮观雄伟,阁楼正中塑观音,左右塑十二圆觉,正殿塑玉皇大帝,后殿塑三清四帝,为儒、佛、道三教合一庙宇,对研究我国宗教历史很有价值。现各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仅前殿左山墙前后倒塌,后殿踏跺改为水泥斜坡路面,左厢空地及右厢改建为仓库。
奎阁
奎阁:又名苍圣阁,在县城内北部,坐西向东,前临贯城河西岸,西南邻凤西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系3重檐,8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解放以后,织金县人民政府曾先后两次拨款维修,先后作为织金中学图书阅览室、县工会办公活动地点。1974年,织金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拆除,将原址建县广播电视办公楼。
奎阁
东山寺及佛塔:在县城东门外半公里处的东山西侧,是依山而上由山门、前殿、正殿、钟楼、鼓楼及观音阁组成的梯级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建。
观音阁:建于山顶两面慈云洞口,木结构建筑,外观完整。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佛塔即和尚墓塔:又称和尚塔,在县城东门外东山寺前南侧60米处。原有10余座,现仅存2座,分南、北并立。东山佛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东山寺的一部分,对研究织金县的佛教历史有宝贵的价值。
隆兴寺:又名水月庵,在县城东面,距城仅3百余米。殿宇建在“三潭滚月”的边缘,坐北向南。北临猪巴巴龙潭,对望鱼山;南隔瓦窑龙潭,仰望东山;西接地藏寺,与文昌阁相望;东北面是黄泥龙潭。此寺与东山寺、地藏寺、寿福寺合称为“织金四寺”。隆兴寺附近的猪巴巴龙潭、瓦窑龙潭、黄泥龙潭形似鼎足,每当皓月当空,晚风逐浪,但见明月滚滚,水天一色,故名“三潭滚月”。寺有前殿、后殿、左右偏殿,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福寺:又名三楚宫,即三楚会馆,在织金城内南大街西面,坐西向东。有大殿、戏楼,左右厢房及牌坊等古建筑,为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落籍织金的人积资修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原址城南关外移建于现址,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重修。于1991年垮塌,县印刷厂将原址建厂房。
内的丁保桢存列馆
凤西书院
凤西书院
凤西书院
文庙:又名圣宫,位于县城内北处。北临玉屏山,南与州署(今县政府)相对,西与城隍庙(今看守所)毗邻,东隔北门大街与凤西书院(今县委)相望。坐北朝南,是县内庞大的长方形古建筑群,由牌坊门、伴池、棂星门、大成门、天赐台、大成殿、崇圣祠及东庞西庑组成,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802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
文庙是建筑较早、且规模宏大的寺庙。也是县内最早的办学场所。三百多年来虽几经毁损,但多次修复,原貌犹存。民国期间将其办为一男小。1950年至今仍为县城关一小。1958年校方将天赐台浮雕石柱栏杆拆除;1978年又将后宫拆出,于原址建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且将天赐台、伴池栏杆的浮雕石柱作基础,今仍可见。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将大成门撤除,建成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1990年因无力维修,经绘图拍照后将棂星门拆除。
关帝庙:即武庙,亦称关岳庙、关圣殿。在县城南门外,坐西向东。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州署侧,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几次重修,由前殿、后殿、左右厢组成。1981年城关二小在庭院上新建了4层教学大楼,1987年因此殿宇建筑工艺一般,且无力维修,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场查勘,决定拆除。
龙王庙:在县城内龙潭南岸,坐南朝北,由大殿、左厢、山门组成,始建于清朝初年(详年待考)。大殿为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方整石面基础,檐柱有面圆、中八棱、底方形石柱础。
全庙:为县建筑公司使用至今。前檐廊已改装成砖砌格窗,木板装封檐口,1979年将左厢3间改成2间办公室,将山门改成砖砌双扇门,左右次间新建2层砖楼房,与左厢相对。
龙王庙:门前是龙潭,对面是回龙庵、得月楼,右边是忠烈祠、胜利舞台,面临回龙涌瀑,是织金名胜之一。
炎帝庙:又名火神庙、南林寺,在县城南门外,背靠古城墙,面临小河,坐北朝南,与四方井观音阁遥遥相望。始建于清康熙十年( 1671),由大殿、戏楼组成。
1953年城关区将大殿的六合门拆毁改作粮仓。后被县农具厂用作锻铁铸造车间,除屋架尚存外,其他附属物及装修部已改变,现是农具厂仓库。
忠烈祠:又名节孝堂,后改名黄家祠堂,在县城内南隅龙潭南岸,北面是回龙涌瀑,南面是小河,东面与灵应庵毗邻,西面紧靠龙王庙,由正堂、左右厢、戏楼、山门组成。正堂原为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如年代中期接近倒塌,现已改为砖木结构。忠烈祠从50年代后期起为县手工业联合社使用,现为县综合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