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曹状元街位于贵阳市南明区,东起富水南路,西至中华南路,长约200米、宽约9米。曾经名称为仓门口、新市场、市场路、青年路等。1986年改名为“曹状元街”。
从明代中叶到民国,这条小街出现过一些著名建筑。
明清时期的贵阳府常平仓设置于此。
因为仓的大门口开在今曹状元街,故得地名“仓门口”。
常平仓是官方的储粮机构,在粮价平贱时,有官府收购粮食储存,当粮价高涨昂贵时,开仓卖粮平抑物价。
曹状元街在东南一带便是常平仓库房, 清一色平房,可储谷达六万石,即三百万公斤,可见规模不小。
民国建立后,常平仓制度未延续,仓库废弃,1916年失火遂平。
曹状元府在今邮电大楼南,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年末科举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曹维城居住于此。
曹府为中式四合院,前有朝门,院内广植花木,砌有鱼池。
府外道路铺砌青石板。
新中国成立后还很完整。
1992年因城市改造拆除。
武状元曹维城任职云南,后回贵阳定居后,此处曾改名状元巷。
民国时巷道拓宽,商贩云集,故又名新市场。
因英国基督教青年会在附近设置,又名为青年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改名为市场路。
曹状元街南头,曾在清代康熙朝时建有贵州提学使司,这是管理贵州省的建置行政机构,占地近百亩,民国时此署被拆除。
先为一片瓦砾,后渐踏平为商贩云集之处
称为新市场。
在20世纪30年代,贵阳巨商“南百万”戴蕴珊买下新市场地皮,营造公馆居住。
修建一幢三层楼,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又结合中式传统建筑手法,每层五间房,均为半圆形拱顶,窗子装彩玻璃,有前后两进院落。
前院很宽大,两边砌青砖围墙,墙基脚用有浮雕花图案的石条,后院为花园,中有两个鱼池,四周环栽梅树和竹子,各处布置假山奇石点缀景致。
后院之外是厨房、仓库和佣人居室,还修建有家用的小防空洞。
戴蕴珊的公馆建筑时间晚于护国路上的王伯群故居,但比毛公馆和虎峰别墅早,是贵阳抗战前修建的带西洋风格的著名私邸之一。
现在主楼尚存,位于万东路上南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楼与贵州省工商局大楼之间的夹缝中,已年久失修,仅存一楼,其他附属房屋、花园均无,但当年豪宅的风韵犹存。
前不久,修善一新的戴蕴珊主楼已峻工,游客可以前往一究,别有一番情趣。
戴蕴珊,名世隆,贵州麻江县乐坪人。
具有商业营销头脑,发迹较早。
1920年独资在贵阳盐行街即今中华南路开设怡兴昌商号。
1940年开设怡兴昌银号。
1945年开办“贵州银行”,被选为监理,人称“南百万”,意为省城南部的百万富翁。抗战时被选为贵州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他一生热衷于公益事业。
1955年病逝于武汉。
解放初曹府以两亿元(旧币)出让给政府。
戴蕴珊的二儿子戴绍民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利用戴公馆从事革命活动,保护革命人士,在防空洞里刻印中共文件及宣传刊物。1949年秋他被捕,11月11日被当局杀于马家坡,是“双十一”烈士之一。
曹公馆既见证了贵阳的革命历史,又对新中国的诞生做出过贡献。
2015年,此楼被政府确定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修善一新的戴蕴珊主楼已峻工,游客可以前往一究,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