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又有4年了。忆往昔,狗年的第五天,我们一行5人,又到了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政府所在地。
宅吉乡,位于贵州省开阳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而贵州贵阳宅吉的安家洞(也称曙云洞)摩崖石刻,是明代土司纳凉圣地……
安家洞(曙云洞),位于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陈家屋基山,因系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安国享及其重要幕僚的活动遗迹,又传说为明末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反明时屯兵处,故而也名安家洞。
宅吉一词为彝族语言的音译,也可译作“泽溪”。
通常每一个泽溪的领地都有彝族土司首领宗亲所领,其领地基本按“嫡长子”继承。泽溪或者宅吉彝族语言意思为“粮仓”或者“仓库”。
通常贵州彝族土司人们习惯于称之为“水西土司”或者“水西安氏”。在明代辖镜大致包括今大方、黔西、织金及贵阳一部以及云南沾益一部。曙云洞地理位置位于乌江上游,今开阳县境内。
从这里可以看出,安氏虽然统称为水西安氏,但其所领地域并不一定均在鸭池河以西,有明一代以来,水西在原水东宋氏领地间存在一些所谓的“飞地”,即遥领“水外六目”等。例如开阳县的宅吉乡、云岩区的小宅区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安家洞是否作为安邦彦屯兵之用,目前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文字及实物资料。
根据洞内十多方的摩崖石刻,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当时一些显贵歇息纳凉的“圣地”,要不然也不会在洞内“煞费苦心”的雕凿摩崖石刻。
最早的石刻据推断为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及其幕僚的题刻。辨明石刻主人为安国亨又因其自号“龙源主人”,安国亨比较知名的石刻在今修文县阳明洞洞口上方“阳明先生遗爱处”和大方“大渡河修桥碑记”,看来此君对自己的书法还是颇多自信,由此可以给安国亨第一个标签─读书人。
安国亨就任贵州宣慰使一职并不是年老体衰或者故去而去职,而是因水西内部矛盾,安国亨与其侄子战于黔西朵泥桥,后又因安智密告贵州巡抚安国亨反,同时答应给官军提供军粮 以促使官军讨伐安国亨。最后因安智粮草补给未到,大军孤军深入渡过陆广河,被安国亨大败。于是此一事件由水西内部矛盾转变为安国亨与官军的对抗。这也是安智(上任贵州宣慰使之子)挑拨离间的直接后果。虽然安国亨自恃有几分才气,又有身边老谋深算的幕僚出谋划策,再加上大权在握,平日里在水西内部可谓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和朝廷作对,即使是打了“鸡血”也是断然不敢的。于是便向朝廷“哀辞乞降”,即主动卸任宣慰使一职和放弃对抗。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安国亨的第二个标签─能屈能伸。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土司职位继承不是嫡长子继承吗,怎么会安智的父亲会承袭宣慰使一职?安国亨为什么又要与其宗亲在黔西战于朵泥桥?根据《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记载:安智父亲承袭宣慰使是因为安国亨爷爷去世后其父阿写年幼,于是朝廷命安智父亲安万铨借袭。得了宣慰使的安万铨开始大权独揽后,根本没把安国亨一家子放在眼里,不但多次得到朝廷嘉奖,还出任了流官(参政,相当于一个省副布政使)。现实中安万铨应对安国亨父亲安仁多有不敬。即使后来安万铨按规定还政于安仁,时不时还会越俎代庖以宣慰使身份向朝廷贡马等。朝廷的默许使得安仁父子只得隐忍不发。短暂任职的安仁去世,安国亨袭职,加之安万铨已经不在人世,重掌大权和洗刷耻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经过幕僚们的一番谋划,安万铨之子安信命丧黄泉,接着安万铨妻及其长子被逐出水西,暂寓安顺一隅。由此得出安国亨第三个标签─隐忍但有仇必报。
在安国亨的“哀辞乞降”和内部人的指点下,安国亨舍车保帅,将其身边的几个主要执行陆广河事件的人员交与朝廷“法办”,将官军此次行动的粮饷给予“报销”,同时在水西境内划了一小块地方安置安智母子。此事件暂告一段落。
安家洞里的摩崖石刻估计就是安国亨解职后与随从闲暇时所刻,本来属于抒情缅怀的一个偶然之举,穿越数百年,这里由于地处偏僻的溶洞,得以保存并延续。
这也是开阳境内少有的水西彝族土司所遗存的人文景观。
根据石刻内容得知,彼时跟随安国亨的幕僚主要有陈恩和髙汝吉。陈恩主要是对汉文化的研究得到安国亨器重,也使得安国亨喜爱上汉文化,从此开始研究佛学以及书法。当然,自洪武时期,通常土司首领的指定继承人都会送入京城的太学学习,接受儒家文化的最初熏陶。所以在各土司首领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颇通文墨的诗人土司,比如水东宋氏土司宋昂等。髙汝吉则是对彝族文字以及典籍研究颇深,官至“大方衙冠带白莫”即彝族官方彝巫,即掌管族内重要的祭祀活动,虽然属于礼仪性质的官职,但在古代宗教信仰盛行的条件下,相当于一个民族原生宗教的“主教”,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曙云洞除了安氏石刻,也有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根据其雕刻时间多为夏季,推测为当地文人墨客闲时纳凉所题。
由于洞内光线昏暗,要真切分辨每一幅石刻内容,须提前准备照明工具,方可一探究竟。
花甲一痴翁,三探安家洞。次次有收获,其乐也融融。
早在狗年的第五天,我们一行5人,又到了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政府所在地。
宅吉乡,位于贵州省开阳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
东与瓮安县的珠场镇、高水乡以乌江河为界, 南邻冯三镇, 西接楠木渡镇, 北隔乌江河与遵义县团溪镇、铁厂镇相望。
境内有安家洞、白岩半边山、翁口塘等景点。
安家洞,雅称曙云洞、宝王洞。位于宅吉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隅大约500米处。民间相传,“安宣慰”曾于洞内驻兵,故名。洞内至今保存大量摩崖石刻,除“人来迷处是仙居,
客到此间无俗气,别有洞天”对联摩崖为时任开阳县长王壬林镌于民国16年(1927年)外,其余大半镌于“壬辰岁”。如“不厌尘中日去留,云和风静水声幽。人生剩有陶闲处,苦向尘埃自白头”系“壬辰岁龙泉清吏廖子书”;“仙洞云间草自春,石拜禅榻净无尘。寰中亦有忘机处,遥岛何劳复问溶”系“壬辰岁夏五月李佐侯书”;“为寻幽意石岩开,水静云间鸟去来。惆怅箕山高尚者,不将姓名换尘埃”系“壬辰岁夏槐亭陈君书”;“何必桃源更问真,云崖长日自生春。幽看流水循环妙,巧爱悬空象纬新。坐久不辞山月上,机闲真得海鸥亲。奇踪更觉尘中少,一曲沧浪此濯缨”系“起吾”镌于“壬辰”年。
又传说为明末水西安邦彦叛明屯兵处而得名,洞内摩崖石刻十分丰富,大多系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贵州宣慰使(水西安氏土司)安国亨及期幕僚所题刻,是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十分难得的彝族文化遗迹,也是水东水西彝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历史物证。
据悉: 贵阳发现的这批明代彝族土司摩崖石刻,工作人员在核实《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文稿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在贵阳市开阳县发现一批明代彝族土司摩崖石刻。
该县宅吉乡的这一天然溶洞,俗称安家洞,洞内保存许多摩崖石刻。均刻于“壬辰岁”。
由于历史上长期使用天干地支纪年,人们一直弄不清楚安家洞摩崖石刻中的“壬辰”究竟应为哪一年。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在开阳县与瓮安县交界处的乌江王回渡开阳一侧发现摩崖石刻,为打开“安家洞之谜”提供了钥匙。
其中一方楷书阴刻《济王回渡》:
“古渡雄吞海岳收。澄清今济木兰舟。循源望入银河去,直北长安天际头。”落款楷书阴刻:
“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龙源主人安国亨题。”
“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即万历二十年五月初七、(1592 年 6 月 16 日)。龙源主人安国亨,时任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
安国亨是彝族女杰奢香的后裔。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其父安仁(幼名阿写)去世后,袭任贵州宣慰使。在安氏诸多慰使中,安国亨是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他不仅能诗善文,治政也较为开明,颇得民心。
王回渡口另外一方摩崖楷书阴刻:
“冠盖同登万里澄,王回气概自今增。吾生幸际明时久,自愧无才报未能。”系“启吾高汝吉书”于“壬展岁仲夏”。题诗右上方阴刻“从主君渡王回。感而赋此”。
由此得知,高汝吉(字启吾)在安家洞的壬辰题诗,同样刻于明万历二十年。 安家洞内“壬辰岁夏槐亭”题诗,不仅同样刻于万历二十年,还表明是多年担任贵州宣慰使司高官——“慕魁扯事”的陈恩所为。
陈恩,字“槐亭”,祖上系汉人,传为陈友谅三弟陈友德的六世孙。
陈世家族历代在贵州宣慰使司内担任要职。陈恩接连辅佐安国亨及其儿子安疆臣、安尧臣和孙子安位管理政务,长达三四十年。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去世,葬于今大方县六龙乡母鸡山。
安国亨、高汝吉、陈恩等一批明代土司摩崖石刻的发现,对研究彝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强管理,打造土司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