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寨英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距松桃县城58公里。距铜仁市78公里。距大兴机场107公里。东与普觉镇毗邻。西与乌罗镇接壤。北与孟溪镇相连。南与江口县的怒溪乡、太平乡交界。总面积20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17542.7亩,其中田12142.478亩。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1484米,最低351米。海拔平均在500-750米之间。辖23个村2个居委会,276个村民组,7899户,37500余人。是汉、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
寨英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桃寨英滚龙也享有成名,它集多种艺术于一体,既温文尔雅,又大气磅礴。
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寨英还是“中国锰都—松桃”的锰矿石的核心矿产区。
1914年1月,置寨英乡。
1932年,置寨英镇。
1938年7月,置寨英联保,属第三督导区。
1942年1月,改为寨英乡,属松桃县。
1950年3月,置寨英乡,属普觉区。
1958年11月,改公社。
1984年3月,改乡。
1985年1月,改寨英镇。
1992年5月,建镇并乡撤区,与罗满、邓堡合并建立。
寨英镇辖区内村寨四面环水,古树参天,阳光时隐时现,故称“遮阴",谐音“寨阴”,后谐音得名“寨英“。
寨英滚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滚龙全长36米,共分17节(亦称洞),由34人轮换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500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绸布画上斑谰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揉扭而成,固于龙架之上,蒙上特制的防火布料后加以描画。龙头龙身点上油捻,光彩照人,远远望去,宛如真龙。
因明军曾长时间驻于寨英,对寨英滚龙高超的表演技艺十分了解,明永乐、嘉靖、万历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多次奉召赴京表演。乾隆皇帝曾御笔亲赐“神龙”以示嘉奖。
民国初年,寨英曾组织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灯会,为显气派,由富商牵头,众人捐资,租用三只大船下辰河经洞庭前往苏杭购买锣鼓钗号等乐器及灯饰材料。
自1996年以来,寨英滚龙多次走出山门,曾参加过省、地、县组织的各种大型庆典、节会活动表演。
1999年,贵州省文化下乡艺术团专门邀请寨英滚龙参加演出;
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被搬上2002年春节特别节目;12月,贵州卫视《走遍公园省》栏目专题播出寨英滚龙;
2002年,又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贵州电视台《走遍贵州》栏目作为春节特别节目和旅游节目搬上荧屏;
2003年春节,央视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报道了寨英滚龙,播放滚龙的精彩画面;
2004年“五·一”贵州卫视对寨英古镇和寨英滚龙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5年元宵节,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和贵州卫视对寨英古镇当年举办的“滚龙闹春”活动进行了报道;
2006年,贵州卫视《多彩贵州》栏目曾以专题讲座形式两次介绍寨英滚龙。
寨英古镇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古城墙、古城门、青石板街道、红石板梵净古道,别具一格;
金山寺、万寿宫、福寿宫、观音山、乌龟董、石板天然画、独岩冲、小金顶,景态万千;三公里长的浑水洞电站库区及十里飞瀑,山色水景美如画;壮丽的四方山溶洞奇观和风格独特的“寨英滚龙艺术”吸引着八方来客。
松(桃)江(口)三级油路贯穿全境。是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是中国锰都松桃的核心矿藏区。
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万历年间,贸易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裕国通商”口岸,历史上有“小南京”之称。
古镇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富,特别是滚龙艺术享有盛誉。2003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滚龙艺术之乡”称号。
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古镇浑水洞位于寨英镇东面,其王家坪段河床宽广,蓄水至深,水流碧蓝,两岸风光瑰丽。
寨英古镇鳌鱼洞位于寨英镇罗家寨村,距寨英镇街上1.5公里路程,其洞宽大高挑,共分上下两层,纵深约2公里。洞口流水淳淳,大树掩映,古桂飘香;洞内奇险瑰丽,有宽敞的床地,稀奇古怪的溶石,还有清凉的地下河。
寨英镇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滚龙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