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治的南门古城墙拾级而上,不难看出当年设计和建造古城的意图,城镇是建在田坝中突出的一个半坡上,可守可防,城墙外脚修有3米宽2米深的壕沟,作战争时防御用。古城门的大门已不知去向,只有斑驳的方块石和青条石修建的石阶。沿着古石梯往上走,是两边依势而建的青砖瓦房。这些房子都是镇上的居民修建居住的。旧治城兴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旧治城叫且兰县,是明统治者在夜郎古国设立的一个县郡。为防备战争和山匪,县城依山而建,很具军事意义。
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道门,因年代的久远以及文革期间的破坏,如今尚存的只有南门和北门,而南门依稀看得见的古城楼,却也残缺不堪,破败非常。只有古时的青石条子和石门在微风中,默默的向我们诉说着经历的苍桑。
拾级而上,可以参观古且兰县的文化之源“魁山书院”。昔日的魁山书院早已面目全非,留下的是今天的三育小学,老人说这里原来建有一个八角亭名为“文昌阁”,设有“孔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学生们进校读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叩拜。可惜这些古建筑和遗物也在文革中消失贻尽,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新建的混凝土教学大楼,尚存有一口井,也许除了井内碧绿的青苔和源源不绝的井水与几百年前有连接外,其他的早已被水泥钢筋修葺的院子、护栏改造得再也找不到昔日的一点痕迹了,我们只能在老人们怀旧而伤感的介绍中去想象这个曾经在近代培养出当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和蔡锷将军讨袁反清的爱国名将戴戡将军和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游击战区的军长陈泰运、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为贵阳市委第一任秘书长郎德福,原南京大学任教,后为解放初期全国500名教授其中之一的庭永兴等以及在清朝年间到省府考举人的秀才的乡试一律免考的倍出才子的发源地“魁山书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