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发现的墓葬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墓坑底部四周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垒砌一圈。其二是用一件大铜釜套头,另用一件大铜釜套脚,脸上盖一件铜洗,双臂上也放置有铜洗。其三是用一件大铜釜套头,用一件大铜洗垫于脚下,右臂垫一件铜洗,左臂旁侧立一件铜洗。“套头葬”铜釜内基本都保存了一部分头骨,可看出均为仰身直肢葬,且都发现使用木棺的痕迹。
本次发现的“套头葬”主要使用了两类铜釜。一类是辫索纹耳大铜釜,宽沿外侈,鼓腹,圜底,腹上部纵向安置一对硕大的辫索纹环状耳。274号墓出土的一件大铜釜肩腹部装饰一对圆雕立虎,立虎昂首扬尾,呲牙长啸,十分威武。这类铜釜共出土3件,外壁都附有较厚的烟炱。另一类是鼓形铜釜,也出土3件。这种形制的铜釜最早出土于云南祥云大波那和楚雄万家坝。赫章可乐先后已发现这种铜釜10余件,都用于“套头葬”墓。
除“套头葬”外,在本次挖掘中还发现几种特殊埋葬方式。一种是用铜洗盖于死者脸部,发现2座墓。铜洗下头骨大部保存,肢骨却完全朽坏无存。再一种是用铜洗垫于死者头下,仅发现1座墓。头骨已不存,但洗上保存了一对铜发钗,洗边沿还保存了一对骨质耳环的残痕。另一种是在死者头侧墓底斜插一件铜戈,共发现4座墓。铜戈或插于左侧,或插于右侧。
同时随葬器物共出土540多件。器物分布多寡不一,许多墓空无一物;有的墓仅1、2件;稍重要的墓常有1戈、1剑组合或附其他器物;最重要的墓随葬器物达百余件。
随葬器物包括铜、铁、陶、玉、漆、骨等不同质地。其中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主要包括“套头葬”铜釜、兵器、装饰品和陶器等几类。
毕节地区为了保护夜郎文化遗产以及将这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在2003年,赫章县把“历史文化兴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县战略”之首,在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遗址(古墓群)保护的同时,对“可乐遗址(古墓群)”进行合理利用,并开展全县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及传承工作。并成立了历史文化兴县领导小组,并请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和河南洛阳考古勘探队,对可乐遗址9.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进行钻探调查,初步探明保护区有15个墓群、3个遗址、1万多座墓葬;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制《可乐遗址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