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通报说,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简称发展大会)定于于11月7日至9日在黔西南州安龙县举行,8日举行开幕式,现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本届发展大会由中国菌物学会、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以“树黔菌品牌·强扶贫产业”为主题举办一系列活动,深入总结和全面部署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强省内外业界交流合作,推动贵州食用菌发展方式、生产技术和工作机制创新,促进招商引资、品牌创建和市场拓展,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期举行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成果展示、食用菌产业现场观摩等4项活动。主体活动10项:11月7日组织现场观摩安龙、贞丰、晴隆、兴仁、兴义、义龙等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园、高标准种植示范区、林下栽培示范区等;8日举行开幕式、招商推介会和项目签约、巡展,设食用菌机械设备展区,菌种及菌用物资展区,菌类产品、食品及深加工等展区,展示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果及食用菌全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举办中国食用菌品牌集群成立大会、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会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主题报告、食用菌立体循环经济研讨会,安龙县食用菌有关机构揭牌。同步邀请行业“大咖”和知名企业负责人作专题报告,邀请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专家,就食用菌深加工、废弃物利用、产品定位推广、生产节能环保提质增效等进行研讨;9日举办贵州省林下食用菌产业专题研讨会、贵州省食用菌市场流通高峰论坛,围绕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主推品种选择、利益联结、优势分析和食用菌交易中心定位、运营、管理、招商等进行交流;呈现高规格办会、立标准树品牌、强效益助脱贫、挖潜力再“裂变”、重融合促发展等特色和亮点。
【链接: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森林覆盖率60%,大部分地方年均温16℃左右,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98%,地表水质总体优良,最适于食用菌生长。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菌种资源,已发现的主要食药用菌有22科72属268种,全国野生食用菌的80%在贵州分布,主要特色品种有红托竹荪、冬荪、松乳菇、香菇、羊肚菌、牛肝菌、鸡枞菌等。贵州食菌、种菌历史悠久,红托竹荪是举世公认的“山珍之王”和国宴食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食用菌列入农村产业革命12大重点产业,在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专项资金保障等机制推动下,持续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因地制宜发展野生食用菌,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连续3年规模翻番,去年晋级全国第一梯队。今年贵州努力克服疫情汛情影响,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关键环节,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种植规模达35亿棒(万亩)、产量111万吨、产值144亿元,总体达到去年全年的生产水平,年底有望突破40亿棒,跻身全国前十位;食用菌是不同于传统种养业的微生物产业、新兴产业,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灵活、种植模式多样、生长周期较短、单位产出较高、生产用工较多,是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目前全省有85个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重点县30余个,规模化栽培食用菌30多种,调度企业800余家,其中千万棒以上重点企业90余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带动了大量农户就业增收;贵州积极推动工作机制创新,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有关指示批示精神,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大力实施菌种、菌材、人才、主体培育和绿色发展“五大工程”,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副省长胡忠雄领衔食用菌产业发展以来,深入各地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座谈会、专题会10余次,着力推进品牌打造、机制构建、要素保障和综合效益“四个强化”,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全省上下协力同心、各级各部门密切合作,聚焦年度目标任务,突出抓好资金扶持、技术培训、菌种繁育、技术创新、菌材保障、招商引资、特色保险、“黔菌贷”等措施落实,大力推广液体菌种、层架式栽培、废菌棒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工厂化、大棚、露地以及林下、庭院、车库等种植方式,探索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有效支撑了产业持续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创建了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安龙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纳雍县寨乐镇、印江县木黄镇农业产业强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