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治所地,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止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土归流”,世袭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历时818年;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历代土家先民在老司城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土司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和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昨日,湖南、贵州、湖北三省土司遗址所在地有关负责人齐聚遵义汇川区,召开了三地土司遗址联合申遗第二次联席会,这标志着三地申遗工作又推进了一大步。
记者在当天的联席会上了解到,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土司遗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囤土司遗址、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唐崖土司遗址是中国西南土司遗址的典型代表。土司制度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五服之制”和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制,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封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世袭其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统治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礼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推行“因俗而治”的法外制度,并最终形成了较为另类的“礼法合一”的土司政治文化传统,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家族性的特征,突出反映了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土司遗址是关堡相结合的山城体系,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将山体作为防御体系的组成要素,是西南少数民族维持一个完整地方政权在山地军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充分反映了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完美交融。
2012年11月,三省土司遗址联合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了确保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留存,确保这一见证少数民族自治制度的物证得以永续利用,确保这一先民的伟大创举得以永泽后世,三地决定联合申遗。
目前,根据申遗安排,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贵州海龙囤三处土司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均已告一段落,并统一了土司遗址功能区的认定,创立了对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维护和保护机制。预计2015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