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在巴身小悄然传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焕的这首《凉州词》,千百年来已成绝唱。“羌笛”与哀怨的送别诗《折杨柳》联系在一起,似乎也反映了“羌笛”所特有的表现力。“羌笛”是笛,但是我国古代把横吹和竖吹的都叫笛。
早先的时候,我并不认识羌笛,也不知羌笛是何物,更没有想到巴身小会有羌笛。我曾误把羌笛说成是顺笛,也叫双管顺笛。后来感觉都不对,只好以苗语称之,就是我在文章前面说的“常胜”。因为羌笛实属见过的人也不多,也就没有人指出我是对是错。前不久又去了一次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在车上,导游为把我们荷包里的钱掏到他的荷包里,说起了羌笛,就很悬乎,说:“羌笛在中国的大地几乎失传了,只有在羌族自治州羌族人家才有,并且也只有几个老人会吹了,国家都把他们当国宝了。到了羌族老乡家可以大口的吃肉,大口的喝酒,一边听老人吹奏羌笛。这难得一见的羌笛吹奏,就得从荷包里掏走350元。这羌笛究竟是什么样?有这么悬。我虽然不止一次听导游这么说了,只因为荷包不壮,始终没能掏出350元去了却这种欲望。有资料说:“实际上羌笛乃是当时羌族的一件极普通的管乐器;正因为普通,不仅墓葬中至今没有发现其身影,民间也没有存留。这是什么缘故?道理很简单,普通而又稚拙,就难免演化进步,也就早已被进化的後身所替代,其原型也就荡然无存了。想知道羌笛之样式的人,恐怕为数不少。当然,汉代的羌笛,决不是如今羌族双管簧哨乐器的 ‘羌笛’。”
到了黄龙景区,因为去过多次就没有进景区去游览,就与一个同事在景区大门口游逛,后在景区门口的游客服务中心的陈列架上发现了骨制的羌笛和竹制的羌笛。我才恍然大悟,暗自庆幸,没听导游的“胡言乱语”。这不就是巴身小人还在天天吹奏的双管铜制的乐器吗?所不同的是巴身小的羌笛是用稻草做的哨,羌族人的羌笛是用铜片做成簧发音。
早在汉代应邵《风俗通》里,就有“羌笛”之称。西汉前的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后来才加了个最高的按孔,并传入中原《昭明文选》马融《长笛赋》对此有记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载以当抓便易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