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独特、田园和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之乡,占据全乡70%以上的苗族同胞,其独特的民风民俗更是一朵奇葩,“跳硐”便是其一。 作为苗家特有的盛大传统活动,高坡地区的“跳硐”与其他地方也有所区别,其他苗家是在宽阔场地上举行“跳场”,而高坡地区的“跳硐”则是在万古溶洞中进行。对此,当地群众有着自己的解释。 苗族跳洞,是苗族传统节日的大型活动,不以家族和姻亲集团为单位,因而参加的人数众多,规模宏大而热闹。正月初四日起,在各村轮流进行跳洞活动,至初九结束。 正月初四在高坡乡杉坪村开始跳,初五转至龙里摆省乡的裹里村,初六到甲定、初七在隆云、初八在五寨、初九到惠水县孟洪村。这种顺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已形成传统。 男青年身着天蓝色长衫,头上包黑色长头巾,手中捧着五尺长的大芦笙边走边吹,拥向传统的跳硐地点。女青年装束五彩缤纷,几丈长的黑头巾一层又一层裹在头上,前额上方的头巾象小木船头一样高高翘起来;上衣袖是两接的一长一短的彩袖,背上是自己精工绣制的背牌,前腰间穿着长长的滚了红色布边的围腰,后腰以下的臀部上挂着全黑布壳质地的背腰。 精美的银头饰、耳环、项圈和手饰,使这种打扮格外富于苗族特有的色彩。除了男女青年之外,其他的苗民在这一天都穿戴一新。 参加跳硐的主要为男女青年,他们在洞中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往往是男的带头,女的尾随,边走边跳,边走边吹。芦笙在山洞中轰鸣,象一阵阵随风而来的潮汐声。 提及跳硐的地点是在一个个大山洞,这与苗族古老的丧葬习俗有关。所谓“洞葬”(又称为岩棺葬),就是把灵柩安放在溶洞中,这种溶洞常是一个家族、氏族的公共丧葬场所。有的山洞安放灵柩达数百具之多。这种习俗,有的地方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后来,由于洞中陈放灵柩过多,跳硐和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村寨就把跳硐的活动转移到寨子边的牛打场上来。这样,跳硐的规模与气氛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牛打场上,人们一圈围满了,便在外面围上第二圈、第三圈……每一个队往往由一个自然村寨围成,舞者多至数百人,观者不计其数,场面十分壮观。 跳硐有比赛性质,比赛就看哪一个地方的芦笙吹得好,哪一个地方的服装漂亮整齐,哪一个地方的舞跳得好……这些都是人们交口称赞、谈论的话题。 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芦笙舞用两种节拍同时进行而又毫不混乱。一般是芦笙队以二拍子曲调边吹边舞,女子舞队却按三拍子进行舞蹈,双方不仅不受其强弱节奏影响,而且可以从男队二拍子中的任何一拍起舞。 以前,跳硐具有明显的纪念和祈愿性质,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跳硐逐渐变成了分散居住的人们的一个集会,也逐渐形成了社会交往的重大节日。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