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女银匠
她出身于著名的郎德苗寨银匠世家,是家族第七代传人,13岁跟着父亲学打银器,大学毕业后,女承父业,手工制作银饰也已经有七八年了,这在当地来说,极为罕见。在青岩,如此师出名门的银铺,她家绝对是独一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索性坐下,看她制作银饰,从最基本的锤打银条开始。
苗族银饰工艺是世代相传的,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苗族人对手工的依赖很大,因而练就了高明的手工艺能力,苗族的银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机械批量生产的银饰相比,手工银饰真正承载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她家传承的银饰制造就有30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过程。首先是铸炼,也就是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熔化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半个小时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
锤打是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锤成细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苗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打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苗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然后就是编结了,编结时辅以焊接等工艺的使用,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一锤一编制作出的手工银饰,哪怕只是一件小小的饰品,也真正承载了苗族千年传承的手工艺制造的智慧。制造银器的主要工具有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工作台案、虎钳、喷枪、焊枪、喷灯、坩埚、量具、钢卷尺、角尺等。此外,还有各种用途的烧铸铜模、多功能锉刀、大小铁皮剪、圆规、角度尺、长柄丝状紫铜刷、平头砧子等。
其实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苗银产品经戴过后,长期放置不戴,手镯表面金属会产生氧化反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变色,不过下次再戴的时候只须用软布或纸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苗银制品有首饰,指环,发簪,头饰,餐具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