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境内流传的民间戏剧、曲艺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方长期流传的特有形式,如六枝特区境内的地戏,水城县、盘县境内的傩戏(端公戏),水城县彝族中盛行的盘歌说唱表演以及全市范围内均有流传的花灯等。另一类是外地传入的剧目曲种,如传入较早的文琴坐唱、唱道情等,在六盘水已有较长的历史。传入较晚的有相声、评书、快板、对口词、数来宝、锣鼓词、三句半等较为普及的现代群众曲艺。此外,尚有60年代后随着“三线建设”全面开展后在各地厂矿、城镇流行的各种外来剧目形式,如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四川清音、北方大鼓、江南评弹等等。
(一)地戏
地戏主要在六枝特区落别、骂冗、纳骂、折溪等地流行,系由明代洪武年间戍边军中傩戏演变而成,和安顺地戏“同宗异支”,具有较长的历史。六枝地戏演员上场均戴面具,面具依不同角色雕刻而成,以敌对方各型主、帅、将军、军童、女将、文官等分别造型,五官变形夸张,武将着龙、鹏、凤、鸟作装的帽盔,文官着纱翅官帽,并有僧、道、丑角等类型。武将均背插小旗或箐鸡尾,穿战裙,文武军民之间着装随意性较大,道具有刀、枪、剑、戟、斧、锤等兵器及各类彩旗等。地戏表演程式以武打为主,动作多为跳杀旋斗,并依不同角色的剧情需要而自由挥发。戏目内容以表现忠孝节义的历史传统战争题材为主。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大反山东》、《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罗通扫北》、《薛丁山征西》、《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地戏表演多在春节期间,主要由地方民间组班表演,带有一定的娱神逐疫纳吉色彩。
(二)傩戏
傩戏亦称傩堂戏、端公戏、庆坛戏等。多在“庆坛”、“谢神”、“还愿”等宗教性祭祀活动中演出,分戴脸壳和不戴脸壳两种。脸壳多为木雕,雕工原始粗犷,形态夸张变形,涂色怪异不拘,按不同角色而设,师徒相传,代代沿用。傩戏表演较少固定程式,动作朴拙自由,常根据情节过程需要即兴发挥,表演中常伴有踩铧口、捞油锅、吐火踩刀等特技。傩戏内容多依据神祗鬼怪传说为主,多为片断情节过程。表演中说、唱、跳舞夹杂,并可临时编造无关台词串入,插科打诨,激发观众情绪,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傩戏唱腔各地差异较大,多吸收当地民歌曲调,宗教音乐混合而成,口语吟唱较多,常伴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哄染气氛,并有众人“压尾”帮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