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彝族毕摩舞
彝族毕摩舞流传于盘县坪地乡包包寨村,由毕摩率队在为已故老人做法事或祭山神时跳,以驱邪祭告为主要内容。参加跳舞的人员少时5至6人,最多可达60余人,舞者皆为男性。
毕摩舞为成队祭典仪式集体舞,舞者戴“钻天帽”,披紫绛色羊毛毡披风,手持彝文驱邪经书,一半人拿竹制长剑,一半人拿牛角。舞时由两老毕摩领队,大跨步鱼贯入场。然后以不同队形组合的走法表达意义,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阴阳”等内容变换队形。舞者边念彝文经边跳,以表示请诸路山神、指路还籍、驱邪出境、祷告清净平安等主要内容。整个舞蹈服装奇特,形式固定,动作简略沉稳,气氛肃穆神秘,具有较浓的民族宗教色彩。
五、布依族铜鼓舞
铜鼓舞一般在“六月六”等节庆日或祭祀活动中表演,起源于巫祝祭祀。舞蹈以敲击铜鼓伴奏,常由8到16名姑娘和4至8名小伙子用脚踏着鼓点节拍起舞。舞步以踏步,蹬脚相连的“两步半”为主,简洁明快,队形穿插变化较多,舞姿朴实亲切。近年来已经演变发展为广场集体圆舞。该舞在六枝落别、陇脚一带最为流行。
六、仡佬族祭祀舞
主要为“祭田娘舞”和“祭山神舞”,在六枝特区基那、水城县蟠龙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祭田娘舞在每年8月“吃新节”时表演,由一长者带领女孩在田边土坎祭完天地祖先后边唱“祭田娘舞歌”边起舞,歌舞完毕即以新煮饭,以祭物分配全寨人员享用。祭山神舞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寅日“祭山神节”表演。是日,由寨中有威望的老人带领8个或10个女孩组成舞队,老人手提一只大鸡笼,从寨头第一家开始,在该家灶边唱“祭山神歌”并跳“祭山神舞”,舞毕收鸡一只装入笼内,然后又到第二家跳舞收鸡,家家如此,直到全寨收完,最后全寨人汇聚山神树前杀鸡祭祀山神并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