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香纸沟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古法造纸技艺。
香纸沟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部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地处东经106°51′——106°56′,北纬26°45′——26°48′之间,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貌特征为地势隆起的山原台地,地势高,起伏大,有极为发达的沟谷流水地貌特征,区内河流属乌江水系,降水丰富,年均降雨量达1180mm,溪流纵横,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香纸沟冷热同季,无霜期长(年无霜期有29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垂直气候差异比较明显,相对湿度达81%以上,为土纸生产的原材料——竹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香纸沟山中生长着成山连片的竹林上千亩,野生刺竹林上百亩,这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另外,生长着大量的香叶树、桦树、野生猕猴桃。这些植物的叶、藤中含有丰富的胶汁,是制造土纸必不可少的辅助原料。
历史渊源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它记载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足迹。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造纸,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正是科学古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造竹纸”,这里古法造纸的整套操作过程: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七十二道工序,和《天工开物》记述的蔡伦造纸术并无二致。
香纸沟从古至今所造的“香纸”主要是人们祭祀时用于焚烧的“神圣”纸品(冥纸),绝不是现代纸可以随便代替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造纸工业的发展,都没有导致香纸沟古老造纸法的消亡,这种原始古老的造纸技术,在香纸沟竟能如此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并完整地保存下来。相传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越国汪公从江浙率兵进湖南转贵州,带领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为祭祀军中阵亡将士,在此修碾房伐竹造纸做祭品,采摘香叶,用香叶做“香”(因湖南简称“湘”)为表思乡之情,就地把这里定名为“湘子沟”,后来“香纸”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行业。地名和特产恰同音,地名也就演变成了“香纸沟”。在每年农历七月半祭祖活动中,其他姓氏早到贵州过农历7月13,彭氏晚到贵州过农历7月14。如今这里的百姓还供奉着“越国汪公”、“蔡伦先师”的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