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芦笙系苗族古代承传之物,属于一种簧管乐器,也是雷山苗族民众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是苗族歌舞文化的象征。
一、芦笙由簧片、竹管、气 斗、共鸣筒四个部分组成,其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如下:
簧片,用响铜铸成(也有少数用黄铜)由工匠艺人将木炭在小红炉把铜烧熔后,按大、小芦笙需要,轻轻打成厚、薄、大、小、长、短不等的长形铜片,然后在铜片方匡内凿通三面,成一个等边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烧红锤打,铸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块铜片,用刀片刮平现黄、检查舌边缘是否空隙、防止漏气,当吹、吸气时,中间簧舌就上下抖动发出音响,音响的高低取决于簧舌片的长短与厚薄。
竹管(也叫笙苗),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其竹节长,中空大,竹壁厚薄适中,且不易裂破。制作时竹子洗净晒干,把竹节凿通至尖端,把底部堵严,在竹管下端适当位置割开一长方口,把铸成的簧舌片安放在竹口处,边缘封实,以防漏气,每根竹管要凿通一个眼,吹奏时能随音按眼。
气斗也叫笙柱,它是用来装竹管簧片部分的,一般用杉木等木料做成。先把木柱下端至吹气口间挖空中心,后削成下端大,上端小的园柱体,然后在下端适当位置按6音竹管从正面往斗脚斜度为75度-90度角分别挖凿对通6个眼子,把已安装好的簧片竹管插上气斗眼,调式音量、音节,能吹出6音,芦笙就制成了。这是传统6管的工艺,现能在此基础上同时制作成15管、17管、18管、21管的,其调门分为c、b、e、q、f的中、高音多管芦笙。
此外,还用比笙管大的竹筒做成7寸至尺许的共鸣筒,根据笙管所需及音节高低来配在几根竹管尖端,这样能使音量倍增,音质更好。
二、芦笙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排芦笙,这是方祥地区苗族的芦笙,是世界上最高的芦笙。雷山地区的芦笙多数是三支为一付,唯方祥地区的芦笙与众不同,高达五六米,七支以上为一组,所以叫高排芦笙,声音宏亮。
2、芒筒芦笙,是芒筒加芦笙的合称。当地苗族叫“敢懂”,即芒筒芦笙之意。芒筒若干对,加芦笙若干支,吹奏时高、中、低音互和,组成和谐的曲子。芒筒由单音簧管加上竹音筒做成,亦有高、中、低音制品。
3、大芦笙,是在普通芦笙的基础上笙管加高,音量放大的大芦笙。这种芦笙制作工艺精湛,美观大方,吹奏时音调悠悠扬扬。另有一种用杨山竹经过精制加工成小喇叭形和一个倒挂竹筒,配装在芦笙中管上端用于扩大音量的芦笙,也叫大芦笙,当地苗语叫“敢折”。若吹奏小调时,婉转动听,柔情绵缠,动人心扉。
4、多管芦笙,是经过改良而成的品种,少的十二管,多的达十八管。多管多音,完全可以演奏音乐。
5、另有一种小芦笙,仅长尺许,音斗气管安衔结口,可装可卸,方便携带,工艺别致,十分美观,既是芦笙,又是工艺品,很受顾客欢迎,远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