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反排木鼓舞,源于苗族祭鼓节。祭鼓节是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来。反排苗寨居民在反排社区,据85岁的杨亮今老人说,按苗族的姓氏普系子父连名数,迄今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反排苗寨的木鼓舞也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基本内容
①反排木鼓舞成因的说明:反排苗寨有祭鼓节(又称祭祖节)之习俗,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的舞蹈,与祭鼓节相生相伴。“反排木鼓舞”是汉语对这一传统苗族文化的称谓,苗语自称“方白牛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是鼓社,一个盟之意,“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是跳,“著牛方白”,即为跳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与苗族祭鼓节密切相关。鼓是古的谐音,苗家凡正常老死的人,灵魂均应入鼓归宗,即作古人,故苗家视鼓为祖。
祭鼓节是以“浆牛”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节日大典。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的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代人畜兴旺,生活幸福美满。
祭鼓节在苗族社会起源很早,历史渊源久远,是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的。并且几乎遍及苗族所在地区,在苗族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区的祭鼓节,都与祖宗崇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自古代起,苗族每个氏族各立一鼓,以为民族始祖——蝴蝶妈妈(女性始祖)和男性始祖姜央和本氏族历代过世祖先灵魂安息之所在。从此,木鼓便成为氏族的标志,祖宗的象征,成为苗族人民自然形成的一个向心力,精神支柱,联系人们心灵的纽带。因此跳木鼓舞是祭鼓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台江反排苗寨祭鼓节,每七年举办一次(其它地区十三年一次),每次连续四年,且在四年中的第四年,木鼓即将送入山洞中放置的最后几天,人们认为鼓(祖)将要离他们而去,他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纷纷来到鼓主家屋内正堂间围着木鼓数圈,随着鼓点欢快而跳,之后又将木鼓移至其它寨的副鼓主和下届鼓主,连续跳几天,最后将鼓送入祖的安息之地山洞中,跳木鼓舞活动随即停止,要跳木鼓舞只能到七年后的下届祭鼓节方能跳,其它时间均不得敲响木鼓和跳木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