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成与铜像台的不解传说
1929年,周西成在镇宁与滇军李晓炎作战时,在坝陵桥负伤溺水身亡。民国初年的军人主政现象,是军阀混战的产物,周西成主黔也不例外。但周不同于他的前者只知打打杀杀,争地盘,刮地皮。虽然主黔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却做了不少有利于贵州发展的好事,如建发电厂、设电气局,贵阳开始有电灯、设城乡电话局、创办贵州大学、兴建头桥至油榨街的环城马路及市内其它马路、兴建贵阳通往外地的多条长途公路。净化社会风气,重视社会治安(民间有在周西成时期“夜不闭户”之说)等等。
周西成死后,便在黑石头一座石砌高台上的方塔盖上塑立了一座他的铜像,就称“铜像台”,黑石头这一地名就只得让名于铜像台了。铜像台是贵阳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街景,这一地名沿用了二十多年。
事实上,关于建塑铜像台,民间还有两种说法:
一说,1929年夏,军阀混战,周率部与滇军唐继尧部鏖战于镇宁黄果树一带,在战乱中不幸被暗枪击中死于鸡公背(地名),时年37岁,家人为谨仰修此铜像以祀缅怀;一说地方绅士为铭记周任贵州省主席时治黔有方,尤其是对贵阳的建设和在宋马刀(宋醒)的辅助下社会治安较为稳定有贡献,为不没功绩,自发捐资修建以资纪念。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铜像台约民国22年(1933年)开始筹建,历时两年半时间,于民国24年夏建成。其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
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周西成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