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书关于孟获的记载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修《续修安顺府志》第十八卷·土民志载:“苗人不祀神,而于祖先极为尊重。各家均以刺竹作数十双,(其中一双略大)束成一把,专用以祀祖。初作“著”之竹须择三根连根者,以后补充则可不论。至于用麻或用青藤束之,则系由各族创始时规定。……将“著”置楼上椽角中,表示尊敬祖先,勿敢下渎。……
苗族向无所谓宗教,惟所居村后必护林木,称曰后龙。每年春季,合村共祭。祭毕,砍木偶一对安置在路旁,以为镇压。苗语名之曰‘有抄’。年增一对,如汉族之土地祠,各村该有。此外并不崇拜何神”。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的用竹供在家里的“著”是“竹王”,苗语叫“尤最”;后面记载供在寨边的“有抄”(准确音应为“尤抄”)就是“孟获”,根据蒙正苗族父子连名族谱,“尤抄”是对“孟获”成人名的尊称。孟获名应为”孟获·获抄”,“孟”是父名,“获”是子名,这个父子连名是生下三天随父名改的小名。婚后第二天由家族给启个成人名,“获抄”就是成人名。但为对人的尊重,都不叫成人名,在抄的前加个“尤”字(尤意尊称),叫“尤抄”。 “尤抄”是对“孟获”成人名的尊称,现在蒙正苗族苗名都是这样。
二、苗族专家杨汉先民国时期调查苗族既认孟获为其祖
《中国民族报》2013年3月1日刊豋周永健先生关于苗族学者杨汉先关于《黔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文中说:杨汉先(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1913--1998),苗族,贵州威宁人,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1936年8月,受聘于贵州大学文科研究所的杨汉先,陪同该校德籍民族学家鲍克兰女士,在贵州的平坝、郎岱、普定3县及安顺市,对苗族、仡佬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按照分工,鲍克兰撰写有关仡佬族的调查报告,杨汉先
负责有关苗族的调查报告。1947年,杨汉先写成《黔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并以手稿的形式保存。
在实地调查中,杨汉先发现黔西各苗族支系皆有关于孟获的传说,而且当地的彝族和苗族均以孟获为其首领,“苗族既认孟获为其祖,则其人或有早于三国时移居黔西也”。
图为大干仗苗寨供奉的“孟获”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