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据有关文献记载,松桃苗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远古部落氏族,至江淮一带古称“三苗”后裔;再迁徙于沅江支流五溪一带,古称“五溪蛮”的支系,沿湘境西部迁入松桃,以神犬盘瓠为图腾崇拜。
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开拓环境,极富创造力。苗族《迁徒歌》歌词:“沿着务撬稀务撬萨上来,一路人马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跋山涉水,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来到了占楚占菩地方(长江流域,战国时期楚国某地)……选定好日子、择定好时辰,制鼓集会、削筈祭祖,人山人海,歌笙悠悠”。反映瓦窑苗族花鼓舞很早之前已于苗族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并与《松桃厅志》风俗卷记载:“苗家无祖龛,以碗柜为其上,祭之大者,拣旷坦地延苗巫鼓歌,集亲戚族姓于场,椎牛宴乐”的史实相互吻合。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筑起一道300余里边墙,将瓦窑以西广大苗民封锁在边墙之外,瓦窑苗族花鼓舞由此一度趋于沉寂。
解放后,在党的路线指引下,瓦窑苗族花鼓舞重放光彩。五十年代迈进省城,六十年代走进北京,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等多场大型活动演出。并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荣获奖励。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瑞环等首长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1994年11月,贵州省文化厅正式命名瓦窑地区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