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邵琪伟局长从实现旅游业两大战略目标的高度,深入分析了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系统阐述了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现实路径。这对于统一全行业的思想认识,明确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报近期还将围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系列报道省部级领导对此的思考和认识,以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促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科学把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行业要把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文化是旅游之魂。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密不可分,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新时期新阶段,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势。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就意识到通过旅游旅行活动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就曾说过,“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1913年《讲堂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这一问题。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各个阶层人民的喜爱。
旅游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发展旅游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旅游这个渠道,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4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个,历史名镇名村251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我国还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教堂4600余座,基督教教堂1.2万余座,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旅游开发的约6000多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发旅游业,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能够使整个城市“升值”,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往往都是“旅游名片”。杭州整治西溪湿地及西湖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后,城市升值带来了包括财政收入在内的各方面收入的增长。敦煌的同志有句话讲得好,“敦煌的优势在文化,出路在旅游,未来在文化旅游”。开发旅游业,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准,凡是较早开发旅游的乡村,农民的人文素质、开放意识、市场意识都比较强。开发旅游业,能够弘扬民族文化,旅游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深入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旅游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中国的民间工艺文化、建筑园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很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及旅游节庆、旅游博览会等各种旅游平台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示,从而形成了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
旅游是跨地域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每一位旅游旅行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旅游是民间对民间、人民对人民友好交往、传递友谊的渠道,是开展民间外交的有效途径。现代社会大众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载体之一,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种完全自愿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出于旅游者个人意愿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而也最有力、最持久。旅游还是跨地域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旅游旅行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200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就是“旅游:作为文明间对话与和平的途径”。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次全体大会上讲,“旅游活动愈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文化、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在更广范围展开,为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实践证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很多国外游客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旅游“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
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每年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首先接触到的是中国的旅游业者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广大国际游客眼中的“中国印象”其实更多的是“中国旅游印象”。中国是一个真诚、开放的国度,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能够使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进而传播、展示、维护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达5739万人次,如此众多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将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目前,国家旅游局正与中央外宣办合作,整合外宣和旅游部门资源,共同推动把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旅游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发展旅游可以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加大文化改革创新力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旅游和文化的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涌现出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苏州、杭州、曲阜、洛阳、广州、长沙、桂林、成都、遵义、昆明、拉萨、西安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北京故宫、甘肃敦煌、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以云南丽江、江苏周庄、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集团、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知名文化旅游企业,以新疆维吾尔族古尔邦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会、宁夏回族开斋节、藏族雪顿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集旅游、文化、节庆于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以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河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甘肃《大漠敦煌》等一大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绎精湛、格调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艺作品,以中国剪纸、陶瓷、织绣、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旅游在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上还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挖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国内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将加快融合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更为强烈和多样化,对旅游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坚持合理利用、坚持自觉传承,坚持提高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利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领域不宽广、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为此,一是要建立与完善工作机制,已经于文化、外宣、文物等部门建立的机制要发挥积极作用,没有建立机制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二是要制定规划,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地区要制定专门的旅游规划,如江西景德镇是千年瓷都,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但整理、挖掘、提升与弘扬都还不够到位,旅游部门应协助当地制定瓷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助推其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三是要政策扶持。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有关推进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宏观指导。各级旅游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基层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要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一是要打造若干台的高品质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推动省区市和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打造出一台国内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二是要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既要充分提升现有的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的文化内涵,又要重点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国性的旅游文化节庆品牌。三是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四是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
要积极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红色旅游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工程,是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工程,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民心工程。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精神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使人们从红色旅游活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红色旅游重点地区要加强和艺术表演院团合作,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感染力、影响力。
要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底蕴、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导游员、景区讲解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文化内涵较深的景区景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要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要抓紧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员、讲解员工作的具体办法,这是提升导游队伍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加强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倡导文明旅游。
要大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内涵。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旅游业未来腾飞的两只翅膀,现代科技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要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现代科技创新旅游讲解、旅游展览等传统形式,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要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科技涵养。
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要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歪曲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如“伪民俗”等,进行坚决抵制和查处。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旅游、文化、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共同对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进行规范。
要进一步深化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促进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国际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来扩大文化影响力值得借鉴学习,例如目前全球已经有49个饭店国际品牌进入了我国旅游市场,我们还没有一个品牌走出去。美国迪斯尼主题公园在香港、上海“登陆”,我们还没有一个主题公园走出去。目前国际游客的旅游线路仍然以京沪西桂广为主,而极富魅力和品位的丝绸之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瓷器文化等旅游线路和产品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此外,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英国伦敦的歌剧、俄罗斯莫斯科的芭蕾舞剧等,已成为国际游客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而我们的旅游文化演艺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们的文化旅游推广更多的还是形象宣传,从形象推广走向产业推广,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办法上都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要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要与外宣、文化等部门加紧共同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的文化年、旅游年或其他主题文化活动中,应增加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也要将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以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当前,旅游全行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要增强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发展旅游业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通过发展旅游业服务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又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协调互促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做出更大贡献。
· | 雷公山响水岩朗德苗寨三日游 | 12-14 |
· | 贵州省艺术学会入会申请表 | 11-13 |
· | 黄平县旅行社奖励办法 | 05-13 |
· | 我国旅游景区入世10周年盘点 | 12-14 |
· | 旅游业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 11-16 |
· | 榕江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 | 08-03 |
· | 贵州省旅游收入半年增速居中 | 08-03 |
· | 贵州“三特梵净山”杯全省导 | 10-11 |
· | 剑河县采取五项措施提升旅游 | 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