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玖,曾用笔名红木、张殊等。男,汉族,1940年1月生于贵州遵义县尚稽镇一个叫做水家湾的小村庄。家境贫寒,父亲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共产党毛泽东的阳光普照,孤儿寡母的生活不再是凄惨的日了,他走进建设小学,升入云江小学,考到尚稽小学,后来考入遵义三中读初中,南白中学读高中,最后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读书,由一个穷苦家庭出生的苦孩子一跃而成为一个新中国的知识分子。
高中毕业后,曾在故乡尚稽教过小学,又受任办过农村业余教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历史名城遵义的“最高学府”教过中师、大学,后来又编辑过报纸、期刊、图书。在中师语文教学期间,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进行词语研究,后成《词语杂说》一书出版。在大学任写作课教学期间,亦根据实际工作的体验,除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了《典故在写作中的运用》、《警句泛论》等写作方面的文章,并成《写作及其他》一书出版,更集中研究了毛泽东写作艺术,在《黔南师专学报》等刊物发表了《毛泽东论说文中的形象艺术》等十余篇系列论文,有的被上海图书馆和北京人大复印资料编入目录索引,有多篇获贵州省写作学会科研成果奖,《中国写作教育家·重要学术观点荟萃》一书对这一科研成果作了介绍,不久以后,具有独特视角的《毛泽东写作艺术探微》一书将出版。在编辑《遵义师专报》中,踏实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将有关思考撰写成《试论师范院校校报的性质特点》、《高校校报职能浅识》等文在《贵州高教》等刊物发表。1993年调遵义地区教育局工作,在编辑《遵义教育》中,又有《编辑心理摭谈》等文面世,并获奖。其成果在《中国优秀编辑记者获奖作品选》(上)中作了展示。
由于年轻时就喜爱文学创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读中学时就在《贵州日报》《山花》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大学毕业后,为配合教学、编辑等工作,仍然笔耕不辍,亲自“下水”,写小说、诗歌、散文、新闻、报告文学、曲艺等,涉猎多种文体,并在全国(包括台湾)许多刊物发表。1991年入《人民文学》创作培训部作家班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学习,毕业时,获优秀学员称号,散文《过葛洲坝》在《人民文学》副刊第一期《散文世界》头条发表。此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在积极的进取中创作和发表作品。并开始整理编辑,陆续送交出版社出版。于是有小说集《难断不了情》,诗集《崇高的山峰》,报告文学集《特别富翁》,散文集《喷乳泉》、《醉在故乡》等书出版。其中,因为有不少散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温馨的校园情结,还被黔北一些中学选作乡土教材在课堂上讲授,而《喷乳泉》一书则被一些学校作为乡土助读教材,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又因为有的作品受人喜爱,故有人背诵,有人模仿,有人转载,亦有人抄袭。
2000年1月从遵义地区教育局退休,职称为中学高级教师。故此,他将自己定位为教育工作者。退休后,多参加文化活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又有《远念》、《神奇的风景》、《岁月如诗》、《走进太阳门》、《山高水长》、《真理树》、《寻根问祖——钟姓源流考察记之一》、《摇篮情》等散文集出版。并主编了《文化古镇尚稽》等书,也参编了多种图书。2007年10月,贵州省写作学会在贵州师范大学教学服务中心召开“钟永玖先生作品研讨会”,其作品受到许多教授、作家、评论家的好评。2008年,被贵州省写作学会评为“十佳著作人”之一。散文创作的内容大致分为几大块:寻共和国文化之根、寻故乡本土文化之根、寻钟姓文化之根、走遍夜郎故土及其他旅游文化等。有散文集《草根行囊》、《追本溯源——钟姓源流考察记之二》即出。面对假冒伪劣渗透各个角落的现实,其创作风格越更追求具体真实。不虚情,不假意,力求实事求是,多记录一些真实可靠的人事物,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不为写作而写作,只将写作作为生活的一种形式。而在散文写作中,常针对当下的现实作思考,撰写出《写作与人文精神》,引起了较大反响。个人业绩被载入《世界知名作家艺术家辞典》、《中华人物大辞典》、《世界人才大辞典》等二十余种典籍。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散文学会理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钟姓宗亲总会常务理事、《中华钟氏大族谱》编篡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钟氏文化研究会顾问、黔北钟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