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沙滩”
走近“沙滩”,先见即将启用的新舟现代化民用机场,接着是新舟十里水果长廊,那是一个春日来桃李芬芳,秋月里硕果累累的好去处,只是现在是冬日,春光秋日,只有来日再分享了;走进沙滩,撞眼,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坝,黔北粮仓,土地肥沃。眼前仿佛有麦苗青长菜花香,稻谷金黄翻巨浪;如黛的乐安江静静流淌,两岸翠竹掩映,一叶扁舟栖息在琴洲湾绿荫深处。在乐安江转头而过的半山崖壁上,有西南著名的丛林寺院——禹门寺。这一路来,我被这一景又一景感动。这时,有人在介绍“沙滩八景”,而另外一个人则抢着说是“沙滩二十四景”。听着他们的争论,我既觉得有趣,心里说,10里沙滩,其实处处是景,美不胜收。
沙滩美景让人向往,让人难忘。但最让人向往的,还是“沙滩”文化之乡——清代西南三巨儒郑、莫、黎的故居之地。有学者认为,沙滩文化“润泽黔北,角逐中原,会盟吴楚,名噪中华”,堪为“中华文化第一村”。
寻找沙滩文化,我们首先到了乐安江边精巧的沙滩博物馆,这是一个集文化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文化会所,让人感慨万分的,这却是一个私人修建的博物馆,由此也可见有识之士对“沙滩文化”发自内心的景仰。
博物馆门口,一位少妇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小孩问,“妈妈,这里是做什么的?”“是从前,一些人读书的地方。”“读书?他们为什么在山里读书?”“他们要种田。”也许这位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她无意之中,巧妙地把沙滩的耕读文化精神告诉了孩子。
人们来到沙滩,休闲之余,自然就可以了解到这种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在博物馆,一个自愿给我们担任向导兼讲解员的妇女,却是沙滩有名地方特产“禹门卤鸭”的店老板娘,只听她如数家珍,给我们介绍有关沙滩文化,有关郑、莫、黎的典故;还有关于禹门寺、关于石头禅塔、关于鲁班……说不完的传说故事。看着这貌不惊人的乡村女子,听着她对这里历史文化的熟悉,我们都有些暗暗吃惊,一问之下,我们更吃了一惊:原来她就是黎庶昌家族的后人,名叫黎镜。怪不得!
我们顺着乐安江而行,一路农舍错落,田园优美,江边竹柳摇风,田里草莓叶嫩。一个六十来岁的农民坐乐安河边,望着河水,见我们过来,他走到小船边说:“你们坐船到河中间的琴洲不?我送你们过去,还可以给你们唱山歌。以前,老辈人些,就是在对面的琴洲上吟诗作画哟!”老人显然看出我们的身份。他说的老辈人些,就是“郑、莫、黎”时代的人了。我很想去琴洲,单是这名字就是那样的充满诗情画意。可是时间不容许,村政府的干部们还在前面黎庶昌的故居“钦及第”等我们。只能遥感受先辈大师们的神韵了。黎镜对他说:“三叔,把你前几天参加比赛的山歌唱给他们听听!”只见他来了精神,抖了抖衣裳,大大方方地唱开了:
乐安江头杨柳村,杨花愁煞渡船人。
东园载酒西园酸,摘尽琵琶一树金。
家乡无穷美风光,夹岸幽篁乐安江,
沿河两岸翠竹柳,绿水清波戏鸳鸯。
他一气唱了好几首,其实,他哪里唱的是“山歌”,应该说都是他创作的古诗,只不过是用山歌的调调来唱而已。我说,看得出你的古文底子不薄呀,然而他却告诉我们说,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写这些都是在老辈子哪里听会的,这就是刚才唱的“蓝屏晚翠沙滩学,教子同学闻书香”了。
黎镜在旁边说,“我们这里的人,会种田的人,也能读书,能读书的人也会种田,老辈要求的。等一会,你们在‘钦及第’的大院里就可以看到院子里的石雕——‘春夏秋冬,渔樵耕读’图了。”黎镜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我领略了什么是“沙滩文化精神”了。三百多年来,“春夏秋冬,渔樵耕读”的沙滩文化,滋润出了多少于国家民族的有志有识之人:郑珍、莫友芝,他们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第一府志”;黎庶昌,他的《西洋杂记》,以贵州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把出使欧洲的见闻,介绍给国人,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文化;著名的学者、诗人,黎氏后裔黎焕颐;“文化将军”陈沂;学者、沙滩文化研究人黄万机;还有春晖行动那众多的回报桑梓情的青年学子们。恢复高考三十余年以来,以沙滩为核心的的新舟镇,仅仅7万多人,四所小学,五所中学,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就有一万多,这就是沙滩精神在这块土地上雨露滋润的结果。
这种精神,将在这里永远传承:
我们沿着乐安河边行走,晚风轻抚,夕阳遮面;在南屏晚翠,水红树边,大悲阁下,江桥岸柳,河面如镜,白鹭低飞。处处是景,忽然,撞入我的眼帘的,又是一景,一幅巨大的横幅,贯穿在街道上空:热烈庆祝我校07届毕业生李润润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是沙滩文化中学前的一景。
走进沙滩文化中学,校门前是郑、莫、黎的巨型浮雕,他们凝视着天天进出校门的学生,顺着进门的大道,是一排光荣榜,那是近几年从这所学校出去,考进重点名校的学生榜,除了李润润,还有两个考上清华大学。看着中学高大漂亮的校舍大楼,你真不相信这是一个村级中学。学校现在又修建了好几栋新楼,这里也有学子回报。沿着光荣榜而上,是一路壁画,叙述着沙滩文化先辈们的经历:拜师黎恂、耕读写作、山居撰述、棠阴苦读、书局校勘、赴京应试、游历欧洲、刻印《丛书》、潜心治学、出使东瀛、辞官治学。前辈们读书治学报效国家的精神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在这块土地生长。
已是上晚自习的时间,有几个学生拿着劳动工具,那样子像是刚去打扫卫生回来,我跟着他们走到一间教室边看看,桌上堆满了书,几个学生在作业。没人发现我,我也不想打扰他们。回到大门口,我正和校工交谈,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牵着一个穿运动服的小男孩从我们面前走过,我问她,“你也要考上清华北大吗?”她嫣然一笑,说,“会的!”校工对我说,她是这里最好的学生之一。小男孩用他那对黑黝黝的眼睛看着我,我问他:“你来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沙滩小学的,来跟我姐姐上晚自习。”说着,她们一溜烟地跑了,我望着他们一高一矮地晃动着,从沙滩文化墙前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