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洞位于距册亨县城27公里北盘江畔的岩架镇洛凡村。
燕子洞分前洞和后洞。
前洞郭家洞,洞口高50余米,宽70余米。洞口岩壁上绘有红色岩画4处,最大的一组约一平米,两旁有符号字若干,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朱绘形文字。洞内钟乳石林立,向贞丰方向延伸约7000米,向燕子洞方向延伸约1500米。洞内有水桶粗细的一股大水由半壁涌出,向后洞流去,水流冲击发出的声音震耳。
踏着怪石嶙峋的缝隙,顶着头上的钟乳,穿过中间的小洞来到一个平台上。光线昏暗,偶尔传来一两声燕子的惊叫。向导在喊:没有电筒,不能再往前,危险!摸了摸顶上下垂的钟乳石,光滑,冰冷。驻足细听,除了“哗哗”的水流声,再无其他声响。借着洞外的微光,脚底下空空的看不清有多深,只感觉有一股凉气。转身扶着洞壁,一步一步慢慢踩着尖利的石块回到洞外,即刻感到一片光明。洞的右边半山上是一小型发电站。左面,一座座山峰被浓雾笼罩,只隐隐的看出有的像犀牛,有的像野马,有的像美人,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据说天帝路过此地,见一男子在洞前垂泪,问之则曰:邻家姑娘与之共奉父母,今父母双亡,无以为报,本想结秦晋之好,奈何山险水缺石旮旯,愧对姑娘。天帝感其虔诚,随手一扬,那些难看的山包霎时变得棱角分明,多姿多彩。天帝再把双手一推,轰然一声,燕子洞前后洞打通。后洞出现一个大湖。男子感天帝大德,跪地哭送,泪如雨下,不久竟然在前面形成一条小溪,长流不断。
后洞燕子洞,高80余米,上小下大,呈▲型,洞顶离山顶40余米。洞两边长满了灌木,洞壁外有青青的杂草。刚到洞口,两边的石头立刻包围了船身,小船艰难地在狭窄的河道上一点一点向前挪动。河水清澈透明,水中游鱼可数。再往前看,黑魆魆不到头。船家说,里面还宽得很,深得很,没有灯光,不能进去。船绕了半圈即回到洞口。洞壁两侧,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深浅不一的印痕,像一排排象形文字。
据说,明建文帝朱允炆曾来过此处。前洞和后洞的文字出自杨应能之手。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因不满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以“奉天靖难”为借口带兵从北平打到南京。朱允炆毁宫殉国,被钦天监少监拉住,声称太祖临终有遗箧嘱曰“临大难,当出。”。建文帝打开铁匣,见里面有三套袈裟,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两张纸条。两张纸条一张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贤、应能;另一张纸条上画有一幅图,上有玉溪、关岭、册亨燕子洞、播州字样并注明:应文从鬼门出,余从御沟出,会于神乐观西房。特意在册亨燕子洞边上画有三条线。
原来,朱元璋曾和刘伯温谈起身后事,担心允炆懦弱并请教对策。刘伯温当即把一个铁匣并两张纸交给太祖。太祖见一张纸上有一首诗:
江南千条水,
云贵万重山。
五百年后看,
云贵赛江南。
另一张纸上也有一首诗:
黔西南方有文星,
品物册亨一样形。
周流天下贤良辅,
燕子洞旁有黄金。
琴瑟和谐成古道,
静守寺庙求安宁。
三十年逢金满斗,
留与新君修旧京。
朱元璋何等聪明之人,早把玄机悟透。当即把四张纸合成两张装进铁匣交钦天监保管。
再说 朱允炆身扮和尚,法名应文(“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备祸潜出”《明史考证》),来到郊外的神乐观,会齐应贤应能两人,一路朝南走来。到得册亨,朱允炆和杨应能叶希贤住进燕子洞,打算把位于燕子洞边上靠贞丰一侧的金矿挖出来作为日后复国的经费,再从燕子洞前面的水路出兵。据说,为表明心志,朱允炆命杨应能在前洞后洞各用朱绘形文字刻了一幅对联。
前洞为:
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本性;
无家可归,山洞悟道静凡心。
后洞为:
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
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子孙旷古今。